明南海卫城墙遗址重见天日

实证东莞是“粤海第一门户”和“海丝”重要节点
东莞将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
广州日报 2025年02月26日 刘满元

鸟瞰明南海卫城墙遗址

城内排水总渠

水井

清代“寿”字纹陶瓦当

明代白马窑青釉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满元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 通讯员莞宣宣

  200个工作日、3000平方米发掘面积,让长约100米、宽约7.6米的明南海卫城墙遗址重见天日。昨天,记者从东莞市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遗址内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现存堆积年代从宋代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最深处距地表约3米,清理出土明清时期城墙基址及其配套道路、排水道等设施,同时发现城内建筑基址群与生活用水井等重要遗迹。同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构件及生活器物,共计小件360件、各类器物残片90箱。

  东莞将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助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清理出长约百米的明南海卫城墙基址

  东莞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莞城街道西正路与运河东二路交会处,毗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是近年来广东单次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通报了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情况。据介绍,本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即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发现的“一号城墙基址”。已发掘部分为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城墙基址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平面呈曲尺形,清理长度约100米。墙体宽约7.6米,内外两侧为红砂岩条石砌筑包边,中间包夹夯土,夯土残高约2米,层厚0.08米至0.12米,夯土层之间多夹杂贝壳或碎砖瓦层。结合地层关系及建筑材料来看,该段城墙当为明代修筑。

  据历代《东莞县志》记载,南海卫城墙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卫指挥使常懿兴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改建。而该段城墙毗邻迎恩门城门,其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南海卫城基本相符,综合判断该段城墙应当为明代南海卫城墙。在该段城墙外侧清理出平行于城墙的道路—L2,路面以碎砖、瓦砾、砂黏土等材料构筑,两侧用红砂岩条石顺砌路肩,残长约20米。

  本次发掘在城墙内侧有一组具有空间层级划分的排水系统遗存,采用三级分列设计:第一级排水道垂直于城墙内壁并由青砖砌筑;第二级排水道沿城墙走向延伸,采用红砂岩条石构筑;第三级排水道为穿越城墙底部的排洪总渠。

  除此之外,城内还清理出多处房址及水井等生活设施。其中房屋建筑基址6座,部分房屋以红砂岩条石为墙基,条石上砌筑青砖;水井8眼,井壁多以青砖砌筑成圆形或多边形,部分水井尚存有红砂岩砌筑的井台。

  同时,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遗物,除青砖、铺地砖、柱础、筒瓦、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外,还发现大量陶瓷器、玉石器、骨器和各类金属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其中瓷器为最大宗,器形多样,主要有碗、盘、杯、碟、盏、罐等,来源较广,窑口繁杂,奇石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白马窑等窑口瓷器皆有发现,无不体现东莞宋代至民国时期在海陆交通贸易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填补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本次考古发掘规模较大,收获丰富,填补了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是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曹劲认为,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实证了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代军事海防体系的重要地位,证明了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展现了东莞建城史和城市发展史。

  作为明代广东海防体系“卫—所—寨”三级防御系统中的核心卫城,南海卫承担着东南沿海军事指挥中枢与海防前哨的双重职能。其城防遗存的科学揭露,首次实证揭示了明代海防卫城的空间格局与营建规制,是明清海防考古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研究明清海防史、建筑史、社会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遗址内各类遗迹和遗物生动还原了东莞宋代至今生活场景,清晰展现了东莞近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是东莞的文化地标,对于赓续东莞历史文脉、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有着重要作用。遗址内出土奇石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白马窑等窑口的瓷器,深刻地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对于古代海陆交通史、贸易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

  考古发掘工作今年1月通过验收

  近日,记者走进明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夯土墙、包石墙、水井、道路以及城内古建筑基址呈现在眼前,让我们对东莞这座千年古城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充满了向往。

  据了解,2023年10月,为配合东莞记忆项目迎恩门记忆墙工程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先考古后建设”的相关规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应东莞邀请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明清时期南海卫城墙遗址。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即取消了原计划的地下停车场建设计划及暂停凤来路施工,决定原址保护并进行考古挖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4年5月至12月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于2025年1月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记者了解到,东莞将依托南海卫城墙遗址,打造一座集中展示东莞城市发展历史、古代中国海防体系,兼具历史教育、生态涵养、休闲游憩、城市文化门户等功能的复合型城市考古遗址公园。公园选址东莞运河南岸,北至运河东一路、南与东莞文化广场接壤、西至运河东二路、东至凤来路,面积约2.5公顷。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围绕迎恩门节点进行展开,由迎恩门中轴广场、北侧考古遗址公园和南侧西城楼公园三部分组成。其中,西城楼公园以儿童友好、生态自然、公共休闲活动为特色,已于2024年12月建成开放;迎恩门中轴广场将与莞城桥、振华路骑楼街改造同步推进,形成连接莞城城内片区、城外片区的枢纽空间。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既要满足普通公园的公共服务、互动交流功能,也要兼具考古科普及考古发掘工作延续的功能。

  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体现了东莞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将为市民游客提供近距离接触东莞历史、感受东莞记忆的平台,有助于文化传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是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DGA10明南海卫城墙遗址重见天日 刘满元2025-02-26 2 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