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你每天都读书?我先是一愣,然后一笑。
不敢说自己是那种非常自律之人,不过,我每天一定会安排时间读书,只是随意性比较大。我有读书的习惯,但与理想中的爱读之人还是有很大差距。一是因为自己想读某本书时,喜欢慢慢读,深浅由己;二是自己读书随性,看到什么读什么;三是在前两者之间随意切换,不设定什么目标,不把读书当成硬性任务,保持着“读”的经常性。
我认为这种“慢读书”别有一番滋味,正如宋代大儒陆九渊所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一直以来,我对要读的书不挑剔,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读有益自己的书。在我看来,每读一本书,就是和作者对话,把学习的心情变成一种与人交流、思想碰撞、观念整合的开心事。于是乎,就有了与先贤为友,与古圣为友,与偶像为友,与意境为友的多重机会。因而,我觉得读书时不孤独,不负担,不拧巴,只把它当作一件很轻松、每读必有收获的事。
读书与求知,要有立场,而且要有自己所信服的立场,“求真”是我们之所以阅读的关键。读书可信,但也不可全信,为可信的知识一读再读,就是拓展阅读;为不可全信或半信半疑的知识多方阅读,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朋友很关心地问:读了那么多书,记得住吗?
我的经验是,感兴趣的内容能记住多少就记住多少,就算忘记也无妨,再读一遍,重新思考,重新获得感悟,再次遇到似曾相识的“老朋友”,疑是故人来,那种感觉一样很舒坦。
这世间,哪有什么“下笔如有神”般的天赋,能输出必先“补”大脑。读书,是日常必需之事,像两餐或三餐饭一样,兴致浓时,加点“消夜”也是可以。如此,习惯渐成自然。
读完书后,我也喜欢写点文字。随笔一记,叙事、评论、感悟不拘,篇幅随心,落下的文字与你的所见所思所得有着天然亲近感。一日一记,多日一记,一日多记,写作的节奏也就成为像读书一样“习惯成自然”的状态。
每天写一点文字,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小心情、小顿悟、新发现、新观点,这些“随”兴而起的瞬间都可以写成文章。不要给自己的写作设置条条框框,不固定时间,不限定地点,电脑上可以写,草稿本上、手机上也可以随时比画。很多文字,很多感想,可遇不可求。
读书,是遇见自己;写作,是看见自己;生活,是懂得自己。我一直以为,它们可以齐头并进,也可以各自安好。人有一点执着的爱好,不失“理性”地活着,富有“理趣”地记录,这样,真的很好。
(龙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