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擎机器人。
2月23日,深圳众擎科技人形机器人全球首秀前空翻特技的视频在网络爆火。视频中的人形机器人身姿矫健,前空翻动作一气呵成,仿佛“钢铁侠”在表演中国功夫!这一行业突破不仅成为广东人形机器人的高光时刻,也折射出深圳繁茂的产业生态。
同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展示了“科技第一城”如何持续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最优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营商环境的决心与举措。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最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阮元元、王纳
发放“训力券” 释放政策资金“大礼包”
过去,深圳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率先将政务服务系统接入大模型,上线“深小i”AI政务助手。2025年,深圳将按照“应开尽开”原则,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涵盖市政环卫、应急救援、医疗康养等领域,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生产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促进新技术更快转化为产品,拓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应用空间。
为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圳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力度的政策措施。2025年,市区将多渠道筹集45亿元政策资金,3月起接受企业申报。向企业发放最高1000万元的“训力券” 补贴,以及模型券、语料券、场景补贴等,为初创企业使用算力提供最高60%的资助,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近期还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对开放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等予以精准支持。在全市科技重大专项中安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项,鼓励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投资高成长性企业,解决产业融资难题。
目前,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7家深圳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汇聚于此,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想方设法为来深人才提供“一张床”
人才是深圳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700万,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表示,深圳将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打造“五个无忧”人才发展环境。出台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政策,优化引才伯乐奖、鹏城优才卡等政策,推出新的人才评定、激励措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深圳组建了深圳市AI教育联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深圳技术大学与华为联合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全市8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为产业发展培育和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提供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还将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只要是在深圳就业或创业的人才,都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一张床、一间房。
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空间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
深圳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出台《深圳市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举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深圳系列创业赛事已培育26家上市企业、32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晶泰科技、元戎启行等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新锐企业从中脱颖而出。
2024年11月,深圳在高交会上启动“鲲鹏青年创新创业合作计划”。未来,将与国内外近100家机构签约,联合推荐创业项目入库,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全要素支持,最高资助金额达100万元。还将出台新一轮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深圳正打造一批高品质、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目前全市创新型产业用房总面积933万平方米。市区联动集中推出不少于400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等各类产业创新空间面积1600万平方米,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空间,“只收梦想不收租金”,为创业助力。
深圳积极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新增私募股权、创投基金152只,管理规模超1.5万亿元。未来深圳将壮大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