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外活动场所。
记者从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中山全市中小学校已经推行课间15分钟,2025年新学期开启后,目前中山全市正在全面推进校园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记者了解到,此外中山还将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加大过程性计分比重,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以此培养体育运动习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钟教宣、万双双
增加体育活动时间 每天1节体育课
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各学校利用晨练或下午课后每天组织20—40分钟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山还将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学校每年举行春季或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
对于课间活动时间,学校和学生要有效利用。制定课间体育锻炼指引,引导所有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严禁占用课间上文化课,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鼓励学校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
“目前全市已经推行了课间15分钟制度。”该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记者在市直属小学中山市实验小学采访时看到,相比上个学期,该校的课程表将午餐时间从以前的11:35—12:15调为11:50—12:30,午休后的整理时间和下午茶时间较前压缩了5分钟,体育大课间较前还延长了5分钟,变为现在的40分钟,正常放学时间依然为16:40,较前没有变化。
在镇街学校方面,记者了解到,课间15分钟制度也已经进入操作阶段。石岐街道教办负责人表示,石岐所有中小学校正在推行课间15分钟制度。
优化创新课程编排 保障场地设施配备
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各镇街各校在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办法》基础上,优化课时统筹,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压减超标超量文化学科课时,增加的体育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中统筹安排,把每天1节体育课编入课表。中小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优化课时安排。鼓励学校设置特色活动课程,体育活动课可根据内容合班或以年级为单位集体进行。
加大场地设施新建、改扩建力度,配齐建好满足学校体育活动的场馆设施、器材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校区)或新建学校建设体育场馆和游泳池。不断完善运动场地与教学场所的物理隔离,构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保障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学校体育场馆节假日等时段对外运营。
全面完善评价机制 建设校园体育品牌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察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
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加大过程性计分比重,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培养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开展新周期体育传统特色校建设,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进校园活动,加强棒球、攀岩等中山特色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积极普及学生游泳教育,创造条件在中小学开展游泳教育教学。建设学校体育品牌项目,培养品牌教师,创建品牌学校,推动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该局要求,各镇街各校要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每天1节体育课列入重点工作计划,校园综合体育活动的调整需要各镇街各校及时调整教学秩序,调整教师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