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

中国美术史上的蛇文化
广州日报 2025年01月31日 陈运成

1956年出土的西汉《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人物佩戴面具,系腰带,佩长剑,足下饰一巨蛇。人物通体鎏金,线条曲折富于变化动感十足。

陕西历史博物院藏唐“彩绘陶十二生肖蛇俑”。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金至元代《陶生肖蛇俑》。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蛇纲网状铜器》。

清代画家罗聘《五瑞图》图中所绘蛇、壁虎、蜈蚣、蜘蛛、金蟾,民间用来祈求平安,故称“五瑞”。

南京博物院藏虚谷《枯枝赤蛇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画家虚谷《赤链蛇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搜山图》卷局部,表现的是民间传说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人物使用工笔重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山林树木皴法近乎南宋刘松年的风格。

   《搜山图》有多个版本,图为明代画家李在所作的《搜山图》局部。

汉画像砖《双蛇穿环图》。

雕塑家许鸿飞蛇年生肖雕塑作品。 2025年1月30日,“银蛇飞舞”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萨拉曼卡站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马约尔广场开幕。此次展览是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的第65站,也是其连续第七年将生肖主题作品带到西班牙,与当地民众共贺新春。

1967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的古墓中发现一张汉代的古画,画上两个人身蛇尾的“人”,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两个“人”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女娲和伏羲。

湖南博物院藏《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是西汉时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考古学家发现了人首蛇身的女娲。这些帛画的内容,基本都是出自上古时期志怪文化古籍《山海经》的神话。这些帛画非常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浙江省博物馆藏明代画家陈洪绶所仿唐吴道子的《龟蛇图》。又名《乾坤交泰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蛇纽金印“滇王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华嵒《杂画》之五。

清代画家任伯年《五瑞图》。

北京画院收藏齐白石《草蛇图》。

近代岭南画派画家杨善深作品。

近代徐悲鸿作品《十二生肖图册》。

近代廖冰兄漫画作品《腹小难吞象,志大化为龙》。

  在中国美术史上,蛇一直被视作智慧和祥瑞的象征,蛇的形象在绘画、砖石及青铜等工艺美术品中频繁露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绘画里,画蛇题材虽不常见,却独有一番韵味和深意。

  在国画中,蛇的形象往往被赋予生动而富有变化的特点,诸如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等创世神明的形象。同时,蛇还与财富、吉祥等美好寓意相关联,常被用作寓意财源滚滚、好运连连的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让蛇题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南宋诗人高登曾以“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来形容笔墨之灵动。而“笔走龙蛇”一词便由此诞生。

  古人以笔墨为媒介,将蛇的灵动与神韵定格在画布上,为观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

  同时,我们还可以感知蛇的形象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当代在艺术表现上的变化,从而感受蛇的灵动之美。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广州日报美术A4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 陈运成2025-01-31 2 2025年01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