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巳蛇年即将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常被视为机敏、长寿、繁衍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蛇的形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部分图由各博物馆提供)
通讯员:黄巧好、 江泽炼、刘斌、孙玉霞
为何有“双春”?
又为何是“青蛇”?
乙巳蛇年是一个“双春青蛇年”,也就是有两个立春节气的“青蛇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一般来说,每年只有一个立春节气,但是蛇年却有两个“立春”!
乙巳蛇年的正月初一是2025年1月29日,除夕则是2026年2月16日,于是正月初六(2025年2月3日)和年尾的2026年2月4日,都是立春节气,所以就成了一个“双春年”。
而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天干对应五行,乙属木,对应青色,加上地支对应的蛇,所以乙巳蛇年就是“双春青蛇年”。
蛇有吉祥寓意 懂报恩的不止“白娘子”
兴云布雨,落地为蛇——蛇是著名神兽“龙”的主要原型
不少研究者指出,蛇是著名的神兽——龙的主要原型,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蛇腾云驾雾,上天成龙;龙兴云布雨,落地为蛇,龙是蛇,蛇也是龙,龙蛇本是“一家亲”。
传说中,女娲、伏羲、轩辕黄帝均是“人首蛇身”
学者指出,在上古创世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人们尊蛇为始祖神,或信仰蛇神的故事。神话传说中的很多神仙人物都与蛇相关,或自身是人蛇形象,或坐骑是蛇,或部下为蛇等。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轩辕黄帝等均是“人首蛇身”形象;尧母庆都与赤蛇合婚生尧;夏为龙族,夏后氏蛇身人首……《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拾遗记》又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山海经》中有关蛇的记载就更多了,其中所描述蛇的种类之多及其所分布的地理环境之广,足以看出人们当时对蛇的格外关注。
在《诗经》中,蛇还是生女的吉梦,所谓:“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当时的史官认为,黄蛇地位显赫。
秦末刘邦曾“斩白蛇起义”,白蛇被指为“白帝子”。
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记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曾乘轻舟游于江上,忽有长蛇腾入舟中。卜人告之,此吉祥也,子孙当贵,后其孙张昭位至丞相。
所以,在古代,蛇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吉兆,其形象也常被制作在瓦当、印纽、铜镜等器物之上。
在传统文化中,蛇常被赋予义勇、坚贞等形象
蛇在传统文化中,也常被人赋予义勇、坚贞等形象。如明清时江南人奉祀的水神“蛇王施相公”,相传是宋代一位姓施的诸生在山间拾到一枚蛇卵,孵出蛇后为其护身。后来施被冤杀,此蛇为他讨回公道,朝廷封施相公为“护国镇海侯”,成为护佑江南一带的水神。
《白蛇传》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记载了灵蛇白娘子与书生许仙之间凄美动人、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
蛇在民间还是财富的象征,一些地方称其为“富贵”或“钱串子,金串子”。在民间有“蛇盘兔,一定富”的俗语。这一意象也常出现在民间艺术的剪纸、刺绣之中。
此外,蛇也是有“争议”的存在,它是民间所谓“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之一,这似乎让蛇的形象多了一分“危险的魅力”。然而,民间智慧是懂得“以毒攻毒”的——“五毒”常用来装饰孩子的服饰以取“以毒攻毒”之意,通过给孩子穿、戴绣有五毒虫纹样的服饰品来祈求孩子远离邪恶、病痛的侵扰,平安健康,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蛇对我国古代军事战术也有启发。《孙子兵法》中的“一字长蛇阵”,正是从蛇首尾协同反应中获得教益,所谓“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讲多D
蛇跟医学有什么关系?
蛇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标志,就是蛇杖。
蛇杖是世界通行的医学标志之一,因蛇的蜕皮向来被认为是恢复和更新的过程,蛇与杖的结合则被认为是为纪念古希腊神话中阿斯克勒庇俄斯这位伟大的神医。
如今,我国许多地方的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徽,以及中华医学会会徽、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徽标等都采用了蛇杖或蛇笔的元素。
岭南地区“蛇文化”历史悠久
蜿蜒纠结,苍翠可爱——很多有关蛇的传说流传至今
岭南多蛇。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南蛮,蛇种,从虫、亦声。”可见在早期中原华夏民族的视野中,岭南之地的人类族群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
蛇,爬行速度快,适应性强,被一些远古部落奉为“图腾”
蛇无四肢,爬行速度极快,不论在陆地上还是水中,都能够生存,适应性极强,能够在人类不经意间发动袭击。原始先人认为蛇是强大的,希望借助蛇的力量去解决生活的困难,人们将蛇当成自己的保护神,这就有了许多将蛇作为其部落图腾的氏族。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有关“越”字,有人释义为水,则越人为与水相伴的部族。大部分蛇都具有习水性,古人也常将蛇与龙化为同类,认为它们共同生活在水中。由此,蛇就被奉为水之灵神,具有司水的职能。明人邝露在《赤雅·蜑人》中记载:“蜑人(即疍民,水上居民)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
位于珠江口的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中,发现了约商周或更早时期的岩画,当中有船形、人物、蛇、鸟、鹿、云雷纹、波浪纹等图案,玄幻而神秘,有研究者认为这反映了古越人祈祷平安的心态。
古籍中也记载,越人惯于“断发文身”,文身图案中就有龙、蛇、龟、蛙等图案,至今在一些地区人们的文身或者衣服饰物上仍能看到相关的遗存。
岭南蛇传说相当多,“青龙”“黄头娘”“黄蛇仙”“蛇郎君”……
古时在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有祭蛇风俗。清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潮州、东莞及广西梧州等地都曾有类似风俗:“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结,不怖人亦不螫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
蛇在潮汕也称为青龙,庙曰“青龙庙”。传说“青龙”蛇神通体青色,头有王字,出没难测,常现于青龙古庙,青翠可爱,不畏人。潮人出征遇青蛇至必奏捷。到清咸同年间,潮州已有青龙庙多座,一般多在正月二十三日开始游神活动。
潮汕地区还称一种褐色无毒蛇为“黄头娘”,乡间传说其为司命公(灶神)或伯公(土地公)的女儿。
明清时期,广东、广西也流行着很多与蛇(水)神有关的神秘传说。明邝露《赤雅·青蛇使者》载:“三界庙,一名青蛇庙,庙有小蛇,背绿腹赤……或以手接玩之,甚驯。”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也有相关记载:“人有争斗,多向三界神乞蛇,以决曲直。”
清陆祚蕃《粤西偶记》载:“(梧州)冯真君庙,灵爽颇著。小青蛇十余,金色烂然,长尺许,盘结栋宇及侍从腰领间,竟日不动,去来莫知其踪。士夫经此,必祷祠下。或云神能遣蛇相护,遇险滩疾风可无恙。”在这里,蛇已经演变成一种裁决曲直、辨人善恶、保佑平安的神物了。
此外,在湛江,有“黄蛇仙”传说,后在湖光岩北面设蛇仙塑像;在古越人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浙江、海南等地),人蛇婚配的传说故事也流传很广,多个版本的“蛇郎君故事”就是例证。
古代文物中的蛇
在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带有蛇元素的文物时有所见,时间可以上溯到很早。
陶罐等器具上的蛇纹
辽宁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聚落遗址出土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上,一面浮雕单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衔蟾蜍。考古人员认为,这件陶罐似乎表明查海聚落是由蛇和蟾蜍两个氏族组成的部落,体现了当时的图腾崇拜文化。
陕西西安东郊南殿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红陶贴塑蛇纹罐,罐身两侧贴塑两条蛇纹,两蛇反向缠绕于罐身,两蛇头露出罐口,相向对视。造型简朴却栩栩如生。
虽然很多文物中龙蛇莫辨的特征很明显,但亦有独立的蛇纹,如双目炯炯、身体方折的变形蛇纹,多以二方连续的形式装饰在器物的口沿以下或圈足上。
在一些主体为动物形象的铜器中,蛇又常以适合纹样的形式出现在鸟翅、觥盖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四肢衣服上也镂刻有青蛇。
东周时期蛇纹装饰兴旺,不仅在中原,在南方的吴越文化、楚文化、滇文化的器物中也常能见到,而且内容复杂多样。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中, 兵器上铸有蛇,祭祀用的立柱上盘有蛇,许多扣饰上有蛇,甚至连中央王朝赐给滇王的金印,上部也作蛇钮。
进入汉代,玉器、青铜器、画像石、帛画中有关蛇的描绘也很常见。
魏晋以后墓葬中,十二属神俑中即有蛇的形象。
伏羲女娲之蛇身
我国很多地方出土了伏羲女娲以相互交缠的蛇身形象出现的文物。
河南南阳新野县樊集乡出土伏羲女娲画像砖。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伏羲手执矩而女娲执规,下半身均为蛇形。
商周青铜器中有很多龙蛇的形象,其中有一首双身的肥遗、两首一身的虹、一足的夔、两足不知名的龙蛇、人首蛇身神等形象。
广州地区博物馆藏之“蛇”
而在广州地区的博物馆中,有关蛇的文物也有一些颇具代表性(左图从上到下):
漆木屏风三款蛇形铜托座
(南越王博物院)
墓主人主室出土的漆木大屏风的青铜构件托座中出现了大量蛇形设计,造型独特且生动。
这套漆木屏风共出土了两件人操蛇鎏金铜托座、两件蟠龙鎏金铜托座和两件蛇纹鎏金铜托座。
清白釉瓷盘蛇
(广州博物馆)
高8.1厘米,底径12厘米。瓷胎,蛇身施白釉,釉泛微黄,褐彩点睛。蛇盘身昂首,口微张,整体形态静中有动。
清光绪青花釉里红十二生肖帽筒
(广州博物馆)
高29.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2.5厘米。帽筒创制于清嘉庆时期,同治、光绪年间开始流行并普及,原为清代官员上朝前置放花翎顶戴所用,兼具实用性和陈设性。此件帽筒以青花勾勒出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饰以釉里红点缀细部,生肖艺术造型简单、活泼,可谓别具匠心。
清代银累丝花卉纹名片盒
(广东省博物馆)
这件外销品先以极细银丝编制井形底纹,再在上面装饰以联珠状细银丝堆砌的纹饰,一面是花卉,另一面是蛇纹,细节生动,精致华丽。
橙花缎猛虎镇五毒纹童服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童帽与童服上都绣有“猛虎镇五毒”图案。五毒各有寓意,如:蜈蚣寓意强大的生命力;蝎子音同“携子”,有子孙满堂之意;蜘蛛的音似“知足”,外形很像汉字“喜”,寓意知足常乐、喜运将至等等。再加上古人“以毒攻毒”的观念,“五毒”图案也常常被放在各式用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