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叶作林、杨朝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昨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科技、职业教育、医疗、先进制造业、农业、新能源领域的6位省人大代表与媒体“面对面”,分享热气腾腾的履职故事,回应民生关切,传递发展信心,共话未来期盼。
省人大代表李小男
一起打好大科学装置这张牌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是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这个“国之重器”为何选择与广东共建?该实验站建成后将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乃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站上“代表通道”,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带来了答案。他表示,广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为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法治保障。
李小男认为,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从设计到建造,在多个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为破解科技难题、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平台。中微子实验装置的建成拓宽了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将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
“我们将和江门一起打好大科学装置这张牌,依托实验站共同打造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创新型科普基地。”李小男说。
省人大代表化雪荟
加强新质职教人才培养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用工大省。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化雪荟介绍,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约769万技能人才。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职教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化雪荟表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订单班入职某新能源电池制造业企业的学生,带领团队完成车间将近十万个传感器与智能制造系统的链接,推动企业生产设备利用率由80%提升至85%,为产线提升利润5%,为企业每年增收5亿元。
“职教出海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化雪荟介绍,佛山是黄飞鸿和叶问的故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77所兄弟院校及出海企业打造的国际职业教育公共品牌“功夫工坊”,将佛山功夫精神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融合,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职教友人、中资企业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标准,探索职教出海新模式,推动教随产出。
省人大代表张弩
以互联网医疗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分配
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弩表示,为了满足广东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应该对粤东西北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城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定向扩容。
在设施扩容上,可以考虑根据地区人口基数、结构和疾病谱结构,因地制宜强化县、乡、村的床位、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常见多发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初步的处理能力。
在人才扩容上。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应该加强医护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绝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适时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更加精准地把优质医疗资源定点投放到基层。
张弩举例说,利用5G网络开展远程手术,高州市人民医院医生在当地线下主刀,中山一院专家团队在广州根据实景展示线上指导,双方“隔空”联合完成了复杂的肝动脉造影+肝细胞癌化疗栓塞术手术。“这样的手术场景几乎每周都在广州和高州上演。高州的人民群众不用离开高州,就能享受广州国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
省人大代表汪之涵
发挥大湾区优势聚集人才
“当前,制造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约三分之一,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三分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是广东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底气。”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说。
汪之涵表示,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围绕半导体产业培育了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设计制造、下游封测应用的产业链集群。
本次会议,汪之涵带来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半导体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建议通过多种金融手段,对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的半导体制造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二是发挥下游应用的带动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针对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未来产业提前进行相关芯片技术的前瞻布局,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导入国产芯片并共同研发。三是发挥大湾区优势聚集人才。建议鼓励企业在港澳以及横琴、河套等区域设立国际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化的高端半导体人才,充分结合国际创新能力与广东本土制造优势,共同为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省人大代表廖石秀
科技助农让每亩油茶产值增加5倍
扎根乡村十多年,广东省人大代表、韶关乐昌市云岩镇秉珍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廖石秀对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有深刻体会。
在一次参加人大代表活动中,廖石秀和华电电科院、韶关学院等科研团队建立了联系。针对石漠化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科研团队通过要素分析、实地调研给她提供了利用“上中下”三层结构的“石漠化治理+光伏+油茶+林下经济”要素互补方案。
“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石漠化土地面积缩减、石漠化程度减轻、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升等三大变化,还解决了石漠化治理中资金短缺、人力短缺、旱涝不保收的三大痛点。经过测算,单一油茶种植每亩年产值约3000元,要素互补后,整合多种模式每亩年产值达到17000元—19000元,产值是单一油茶种植的6倍。”廖石秀说。试种成功后,廖石秀向乡亲传授经验,带领大家共同种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方式,目前已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食用山茶油加工厂每年还可为周边乡亲提供工作岗位60多个。“厂里所有的用工都优先雇用本地村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这是廖石秀对乡亲们的承诺。
省人大代表陈志勇
将微型电池做到世界领先
一颗纽扣般大小的电池如何做到世界领先?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勇讲述了自己的经验。
2016年,陈志勇在国外参展时,亲身感受到外国参展商对中国研制的锂电池质量的不信任,从那时起,他决定要研发安全性能更加可靠的锂电池。
2017年,陈志勇创立微电,首创三点式封口技术,该安全设计能在电池遭遇过热、短路等极端情况时,迅速启动多重防护机制,确保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微电也顺利拿到了国际巨头的订单。
陈志勇介绍,微电创立之初,资金一度非常吃紧。“锂电池研发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恰巧广东省政府这时出台了一个由知识产权作为质押,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一下就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后来,通过对正极材料的改良,微电把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40%,并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使电池的性能得以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科技创新引领的结果。”陈志勇表示,微电作为新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员,未来会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行业提供优质的锂电池产品,并持续为广东能源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