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金明

李龙清
日前,一患者发病后无法说话,佛山120调度员仅凭敲击声成功对患者实施救助。该事件经广州日报率先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该名患者被成功救治,离不开佛山市高效、及时和专业的医疗急救体系,以及当时接到紧急任务后迅速出车施救的医护人员。昨日,记者来到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良医院),找到了当时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救人故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紧急:医护十分钟抵达救人处
1月6日凌晨4时37分,佛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佛山120)调度员王兰兰接到了一通“无声”的电话。王兰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简单的求救电话。凭借职业敏感,王兰兰迅速通过模糊的信号,定位到呼救者所在的区、镇街和小区。随后,王兰兰引导电话另一端的呼救者用敲击声,确认自己的详细地址。最终,王兰兰通过调度系统,让就近医院派出救护车前往施救。
“当天凌晨4时40分左右,我们就接到了佛山120的调度单,得知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事发当天,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良医院)内科主治医师陈金明在急诊值班。他告诉记者,佛山120的调度员用最短时间说明了呼救者的情况,包括失语、身体无法移动。
“我们迅速组织急救团队,集结护士、担架工,第一时间派出救护车。”他告诉记者,他一直与佛山120调度员进行对接,以确定呼救者最准确的位置。最终,救护车仅用了10分钟就顺利抵达呼救者所在的顺德大良某小区。
当晚,该院护士李龙清也参与了这次急救。“在抵达小区后,我们看到病人趴在她朋友的背上。病人上车后,我们马上就对她的病情进行评估。在医生评估完情况后,立即对她进行生命体征测量,给她吸氧,在车上进行预先的紧急处理。”由于患者失语、无法动弹,面部僵硬流口水,过程中李龙清一直为呼救者洁净面部。暖心的是,为避免患者着凉,李龙清还为她盖上了被子。
经过救护车上的急救,这名年轻的呼救者及时到达医院,接受下一步救治。“患者入院后,我们按照卒中流程进行急救处理。”陈金明告诉记者,当时,医院的各项检查发现患者并无心脑血管疾病,但她的朋友表示,患者曾有抑郁症、焦虑症病史,随后医院便考虑其失语及运动功能障碍由心理疾病引发所致。
“最后,我们针对病人的情况用药,差不多两个小时后,患者身体慢慢恢复,也可以简单说话。而后就被朋友接回家了。”陈金明说。
专业:“急救人”沉着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我们感到很开心。”李龙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惊心动魄的施救工作,对医生陈金明和护士李龙清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我们的急诊团队每天平均出车十几趟。”陈金明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急诊工作已有五年之久,从事临床医学工作也超过二十年。“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处理急诊病人,抢救各类危重症病人,应对各式各样的突发情况都习惯了。”陈金明说。
“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遇到紧急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李龙清称,每次出车,自己都会拿出专业精神,对病人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根据医生指令做出有效的应对,继而对患者进行紧急施救。
据了解,佛山120在2024年的电话总量超过111万通,全年调派救护车超17万车次,经电话指导成功挽救生命68人。当前,通过市区镇(街道)的紧密协作,佛山正织密一张完善的医疗急救“网”。
作为院前急救的“第一棒”,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良医院)负责人表示,该院急诊科医护上岗前都会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急救知识、技能等。另外,一套规范、标准化的救治流程,可对各类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健康。“出救护车的效率要求上,我们要求白天做到三分钟出车,夜晚五分钟出车。”陈金明说。
此外,该院急诊医护人员也经常走进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急救培训,让更多市民了解掌握急救技术,搭建院前急救网络,提高急救成功率。
关注:顺德持续聚焦区域急救能力建设
近年来,顺德区聚焦急救能力建设,推动胸痛中心组建胸痛救治“一张网”,为胸痛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顺德区构建“区级三甲医院—镇级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网络,建立起多学科、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顺德区群众提供高效、规范、个性化的救治服务。
在脑卒中患者急救方面,顺德通过“超急性期患者网络资料传输—卒中中心绿色通道转运—溶栓—介入桥接治疗”的规范流程,确保卒中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到最佳治疗。据悉,顺德区DNT时间最短可至7分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此外,顺德高度重视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并全面启动“创伤中心”建设。该中心充分发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两家区级三甲综合医院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全区创伤救治能力全面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顺德区创伤病人救治流程及工作指引》,规范创伤救治流程,有效降低严重创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