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院实施“挂一管三”后,复诊患者须先到护士站重新报到。

排队等候缴费的患者。
民声调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慧琪
日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表示,从2025年起,广州将在市属医院逐步试点推广“一次挂号管三天”(以下简称“挂一管三”)政策。“挂一管三”的核心在于,将一次挂号的有效期从24小时延长至72小时。患者若因检验、检查等原因当日无法完成诊疗或获取报告,可在三天内返回原科室就诊,无须再次挂号缴费。
尽管这一政策尚未大范围铺开,但在广州已有部分医院先行试点“挂一管三”。如去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发文宣布推行“挂一管三”政策,至今已有三个多月。作为先行个案,南医五院的“挂一管三”有哪些经验可借鉴?实际就诊过程会否遭遇难点?市民和医护在此过程中又有什么体会和建议?记者近日前往该院进行了采访。
患者:
不用二次挂号很方便
作为从化区唯一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南医五院去年9月13日推出“便民惠民”十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一次挂号管三天,打造就医新体验”。
该院全科副主任医师冯健华表示,过往如果是单纯针对“当天检查结果没有出,第二天找医生帮忙看看”,自己的惯例就是让患者第二天直接拿报告过来,不用专门挂号;而当这种“个体惯例”变成实实在在的规定时,冯健华感觉还是有些不一样。“以前患者会见缝插针找医生看报告,现在前一天挂号的患者需要先在护士站进行登记报到,这样患者的名字会出现在大屏幕‘等候就诊’的队列里,所有人都可以清晰看到就诊顺序。此外,患者如果开药或是二次检查也不需要再次缴纳诊查费。”
冯健华认为,除了惠民外,“挂一管三”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整个就诊流程。当天来就诊的市民陈阿姨就跟记者称赞这项新举措:“真的是很好啊,以前我们找医生看报告会被别人误会是插队,现在大家都一起排队就不会有误会了。”
而从医院角度来看,这种改变不只是需要医生配合,也涉及各部门的协作。南医五院副院长徐晓武表示,“挂一管三”其实更像是一套系统工程,医务科、门诊部、信息科、各个临床科室都需要作出改变。首先是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要求及时甄别复诊患者。如有的患者不清楚该项惠民措施,在三天内依然重新挂号,系统识别出来后才会为其退费;其次,还要协调专家增加出诊频次,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徐晓武称,从实施“挂一管三”开始,该院就要求副高职称以上医生至少出一天或者是三个半天的专家门诊,通过提高出诊频次来满足患者需求。“当门诊量高峰期来临时,还要根据各科的不同情况动态调度导诊护士分诊,最大程度确保门诊就医秩序的有序运行。”
记者当天随机采访前来就诊的市民,大多数都认为不用二次挂号很方便,都很支持“挂一管三”。徐晓武介绍,现在该院基本上每天有100~200人手持三天内的号到该院续诊。“从近三个月运行的科室来看,妇科、产科、儿科、老年科的需求量较大。”而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院每天门诊量在4000~5000人次。
医院:
部分医护工作量增加
在该院最初推行“挂一管三”政策时,也遇到过一些难点。“像有的医护甚至导诊台的人都不是很清楚政策本身,在给患者解释和安排就诊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冯健华称,该院也针对这点做了一些培训,让大家理顺流程。“有的就诊患者对‘挂一管三’不熟悉,需要时间去做好宣传,让患者慢慢地知晓,这样很多沟通问题会迎刃而解。”
冯健华表示,如何安排好初诊与复诊患者的候诊顺序,是推行“挂一管三”的难点之一。“南医五院目前的探索方案是,复诊患者需先到科室护士站报到,本质上也起到了分流作用。”冯健华说,这样既不会有误会插队的情况,又能在人多时将患者分流到其他医生那里,优化就诊时长。
对于“将复诊患者分流给其他医生”,有患者顾虑这对诊疗效果会有影响。但冯健华认为:“现在都是电子病历,查看就诊记录很多结果都是很清楚的。作为专业医生,对于分流过来的复诊患者也需要当首诊去问询,肯定不会只看结果就把病人打发走,对于病史也要重新问。”徐晓武称,在实际运行中,若由其他医生解读复诊患者的报告,也必须得到患者同意,如若患者不认可医院的安排,可以再次挂号请原来的医生协助完成后续治疗。
客观上来说,推行“挂一管三”后,部分医护的工作量确实有所增加,冯健华认为,目前在自己科室里,增多的工作量“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徐晓武则称,在医生收入方面,医院还特意拿出一笔钱来补贴,最大程度尊重医生的劳动付出与价值。
目前,南医五院的“挂一管三”还没有推广到特需门诊,只限于普通门诊。徐晓武表示,尽管医院的诊查费收入每个月有所减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医院也希望以惠民措施和良好的就医体验来赢得患者的认可。“从长远看,未来也希望相关部门联动起来,出台更加完善、可持续性的措施。”
思考:
优化就医流程不止于“挂一管三”
“挂一管三”政策不仅触及了患者就医体验的“痛点”,还激发了医院对于优化就医流程的新一轮思考。
在推行“挂一管三”的三个多月里,冯健华结合实际诊疗过程,认为院内的预约挂号系统还可进一步优化。“譬如在后台增加流程提醒,因为有的复诊患者还是不清楚需要先去护士站重新报到,就坐在那里等或直接跑进诊室问医生,难免也会干扰医生的思路。”冯健华认为,倘若接下来在市属医院逐步试点推广“挂一管三”,做好就诊人员疏导及保障医护人员权益是主要的两方面。采访中多位市民也表示,惠民的同时医院也要安排好就诊顺序。“毕竟谁也不想等太久。”市民刘女士说。
事实上,“挂一管三”本身的目的也是改善就医流程。南医五院影像诊断科主任李远章认为,围绕这点展开的工作应不止于措施本身。像他所在科室去年新增了人员和设备,从去年9月开始要求检验、超声及CT、DR等检查均要当天完成。“这本身也是一个正向配套,因为‘挂一管三’更多也是针对当天检查结果没有出的情况。”
“挂一管三”试行面面观
优点:减轻患者负担、规范复诊流程
难点:线上线下宣传、人员分流排序、医护相关保障
思考:改进就医流程、推出更多优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