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在被收养之前,符合条件者先到模拟家庭中生活,这一做法可以有效疏导孤弃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山市多年来坚持这一做法,收到良好效果。记者昨日从中山市民政局获悉,至今入住模拟家庭的63个孩子中,已有22个孩子顺利被收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钟民轩
实现收养工作智能化管理
记者了解到,中山市民政局为提升公众对收养政策的认识,广泛开展收养政策宣传。一是制作收养政策宣传片,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民法典、收养评估办法(试行)等政策关于收养的规定,在当地电视台、电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连续排播。二是先后开展两期“让爱回家”收养政策主题宣讲活动,通过小品形象地展示了收养的流程,引导观众积极参与互动问答环节和趣味互动游戏,加深公众对收养政策的理解。
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市已经建成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收养工作智能化管理。依托中山智慧民政平台开发收养工作系统模块,具备可送养儿童公告和报名功能,在粤省事生成事项入口,社会公众进入事项即可查看可送养儿童信息,并在线申报收养意愿。同时系统具备智能化功能,自动审核收养申请人的基本条件,建立可送养儿童、收养申请人和收养评估机构的信息库,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快速检索,加强收养工作全流程监管,维护收养程序的公正性,有效提升收养工作效能。
收养前后进行心理调适
为了让被收养的孩子与收养家庭和社会更好地融合,中山市民政局开展收养前后心理调适,促进儿童更好融入家庭和社会。
该局组织具备专业心理知识的第三方对被收养儿童在收养前的情绪、心理、行为状态进行评估,针对儿童可能存在的适应、情感、信任、社交等问题制定合适的心理引导策略,为其在进入收养家庭前后进行引导协助支持,并协助收养家庭对被收养儿童进行有序有效的教育,减少冲突。目前共对5名儿童进行6次心理调适,有效纠正孩子行为偏差,成功融入收养家庭。
开展模拟家庭养育
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起,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启动模拟家庭项目,由1对夫妇在儿童院的两房一厅套房内与4名孤弃儿童结对组成“家”。爱心妈妈是服务人员,全职留在院内照顾孩子,爱心爸爸下班时间无特殊情况需留在家中充当父亲角色。模拟家庭有效疏导孤弃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升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至今入住模拟家庭的63个孩子中已有22个孩子顺利被收养。
本报等媒体对这一做法进行了详尽报道,并获人民日报、中国儿童福利公众号转发。
相关:
中山进一步完善收养工作制度
一、不断完善收养工作制度。印发《中山市收养评估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评估流程、指标,明确评估实施主体、机构和各方责任,确保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估收养申请人的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切实保障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二、明确工作指引。制定《收养评估工作规范指引》,逐一细化通知评估、上门核实、调查了解、资料收集、结果复核等工作步骤,明确第三方评估机构工作要求,在入户走访环节增加视频、录音、文字记录等要求,记录资料交由专人复核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集体会商形成一致意见,确保评估科学合理。
三、细化评分标准。制定《收养评估指标与评分说明》,详细说明评分标准,明确对应佐证材料要求,细化收养评估访谈提纲内容,尽量减少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有效提升收养评估可操作性,确保评估客观全面。
四、编制地方标准。起草中山市地方标准《收养评估规范》,全面规范第三方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管理,为评估人员提供评估内容、方法和流程等方面的规范遵循,着力提升收养评估机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推动收养评估工作良好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