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商业如何双向奔赴?

多方专家学者倡议公益慈善组织发展与商业发展融合
广州日报 2024年12月20日 苏赞、林琳

社会多方协力,为特需群体搭起融合舞台。

  如今,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似乎真的火起来了。过去一年里,ESG频频成为社会各界的讨论焦点。越来越多人开始循着ESG的理念,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大维度判断一家企业的表现和未来。而在人力资源市场,ESG人才需求井喷;在金融投资环境,ESG成为绕不开的评估工具;“因义生利”“社会创新”“社会价值”……这些过去跟“商业”看似不相干的概念,更是源源不断地从公益领域涌进商业中。其中,商业与公益的融合,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又一新风口。

  在实践中,企业真的可以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更稳健的未来和收益吗?在商业向善的过程中,公益慈善组织是否也能乘着这股春风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质跃未来”2024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年会前夕,记者围绕以上问题与多方专家学者以及实务推动者展开对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林琳

  图/受访者提供

  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间有巨大融合空间

  商业真的能创造社会价值、并回应部分社会问题吗?当商业开始关注社会乃至公益时,会不会“舍本逐末”,社会价值真的会转化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吗?在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看来,人类社会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就进入了善经济时代,在善经济的大背景下,城市向善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善逐渐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这时的善不是“怜悯某人”的善,而是深深根植于产业发展和公众的消费行为之中,追求“善”和“美”的价值观,而商业和公益都在回应社会需求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有着巨大的融合空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周如南亦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商业机构已经开始探索社会创新和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价值创造,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向善的能力所带来的是企业价值的增值,而不是成本和消耗。”他告诉记者,公益与商业的有机融合理念,可以在很多年轻的企业家身上看见,“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地图软件业务中推出了无障碍‘轮椅导航’功能;有的企业利用平台优势,为广大的公益慈善组织赋能,这些都是‘义利并举’的典例。”

  当一家企业重新观照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往往可以在回应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展现出强大的问题解决潜力,并用商业思维找到解决方案的可持续之路。要完成这个商业向善的过程,首先需要将商业向善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中,但这也是最难突破的一点。CSR环球总监蔡露诗告诉记者,近年来CSR环球打造专业智库,致力于向企业和机构提供公益策划宣推和咨询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能实现商业向善的企业,不仅仅是把CSR乃至ESG业务交给某个部门兼着,而是将它上升到战略决策的层面,带动整个企业系统地向善,找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蔡露诗透露,“据我们过往11年的观察和实践,需要社会力量逐步引导,通过持续的议题倡导,带动企业从了解公益议题,再到参与体验,接着投身其中,这样往往能更好地将‘向善’的观念,注入企业的决策和行动中。”

  商业向善时代,公益慈善需要转型升级

  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还是社会价值创造,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周如南透露,仅以广州互联网企业为例,在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双重发展下,近年来,广州市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会责任实践,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而是深入策划和执行各类公益项目,不仅解决许多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如教育支持、环境保护等,还带动更多社会资源的汇聚。而企业智慧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也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启发。

  那么,商业向善的风口下,公益慈善组织能否也乘风而行?在王振耀看来,善经济的到来对社会组织首先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但从现实的转型来看,这对社会组织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多元的公共服务需求,社会关注度在提升,企业也在布局,这时候,大家关注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那些过去有钱也解决不了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何通过创新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有效回应。但新时代的社会服务往往需要更强的社区动员能力、政府协同沟通技巧,需要提升不同细分领域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但目前看来,社会组织还有很大的能力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面对善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社会创新已经涌现出来,这些社会创新背后的主体不尽相同。然而,公益慈善组织在这当中的“存在感”反而有些薄弱。王振耀表示,社会组织自身也在面临一种转型——过去发展快的时候,可能是资金找社会组织,大家有了资金,根据资金干活。但现在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情况就不一样了——社会依旧有资金投入公益慈善领域,但大家关注的是社会组织能不能设计出好的项目,能切切实实解决社会问题,或是提供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王振耀提到“贵州村超”,“一个乡村能通过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创新之举创造如此大的社会价值,这很值得借鉴和思考。我们的社会正在掀起社会创新的潮流,但社会组织还不太善于跟上这股潮流,接下来得跟上才行。”

  企业和公益组织如何形成良性协作

  商业与公益不是二元对立的状态。而不同的社会主体在商业向善的风潮中,与其说是竞争关系,实际上,更应该是协作关系。在回应日益多元的公共服务需求中,政府、企业、公益慈善各有各的场域和角色,也各有各难以触达的边界。“从体量来看,公益慈善组织和从业人员数量不过是企业的零头,它也有它很难做成的事情,政社企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议题,往往需要以‘伙伴’关系通力合作。”周如南解释道。

  在社会问题解决的实践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是由公益组织发挥先导作用,继而引入商业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公益组织凭借其敏锐的社会问题观察力和深入的实地调研,率先发现并识别社会痛点,继而开发相应的服务模式或产品解决方案。在这一基础上,商业力量可以进行规模化复制和推广,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项目的持续运营,或者通过政策跟进,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周如南认为,在社企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公益组织,都需认识到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做好生态位的定位,在协同中实现相互补位、扬长避短。

  在周如南看来,做好生态位的定位,本质上是社企双向奔赴的过程。他表示,企业要形成生态思维,明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需要寻求专业的执行类合作伙伴,通过升级认知,深入理解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明确承担资方、支持者和赋能者的角色,这样才能推动合作成果的实现。

  周如南认为,公益组织需要反思并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公益逻辑与市场逻辑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公益组织伙伴在与企业合作时会感到困难。然而,企业在资助过程中关注的资助成效,通常体现在量化、效果、企业责任形象等三个维度上,因此,公益组织在与企业沟通时,需要从简单的量化指标拓展到效果与成效两方面,帮助企业决策者看到投入带来的多重回馈。这种更深入的沟通将有助于建立长久的、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

广州日报质跃未来·2024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年会A10公益商业如何双向奔赴? 苏赞、林琳2024-12-20 2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