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曙光科学节现场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纳 通讯员王之康摄影报道)“从顶刊《柳叶刀》发表中成药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结果说起”“抑制白细胞介素11(IL11):一种让时钟倒流的新方法”“脑机接口——让截瘫成为过去式、从手写数字识别初窥神经网络原理”……这些看上去就很前沿、很专业的内容,竟然是深圳理工大学大一学生的“学术报告”题目!近日,深圳理工大学举办首届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曙光科学节,26名大一学生身着正装依次走上演讲台作学术报告,内容涵盖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以及计算数学、天文学等。
首届本科生洪宇聪以“脑机接口”为题,针对高位截瘫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能力的缺失作报告:“在原本运用视觉反馈脑机接口(BCI)的基础上,这项研究补充了触觉反馈机制,通过体感皮层微刺激(ICMS)产生触觉感知,能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更好地控制机器人手臂。”“此次科学节让我对未来学术报告的准备和演讲技巧有了全新的认识。”洪宇聪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曙光书院前荣誉院长李国杰来到曙光科学节活动现场,听了同学们的报告后感慨道“大为惊讶”“非常欣喜”“觉得后继有人了”。“我是第一次听大学一年级的同学作跟科学有关的这种报告,和我读大学一年级时相比是今非昔比了,那时候这种活动是不敢想的。”李国杰说,“这些学生走进大学才几个月,一个学期都没读完,但他们的知识水平使我大为惊讶,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广,敢于去看一些论文来讲自己的观点,而且题目不是教科书上那些旧知识,都是很前沿的,甚至有的学生完全用英语来讲,我感到很欣喜,觉得后继有人了。”
当然,李国杰认为,举办科学节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现在就考察大一学生是否做出了科学成果,而是通过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自信心等,激发大学生对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从事科研的兴趣。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其实是让一年级的本科生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展示,培养兴趣很重要,这样老师和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才能配合得更好。而且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室轮转,他们能够尽早地接触科学研究,也真正学到了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前沿进展。
此次曙光科学节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是以大一学生为主。据了解,深圳理工大学今后将每学期举办一次曙光科学节活动,借此提升本科生学术表达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