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

江门:有了融“湾”快速通路

广州日报 2024年12月12日 黄文生

  开平赤坎华侨小镇 华侨小镇供图

  台山陈边村文旅小镇

  文、图/黄文生

  12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个国家级跨海通道项目——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

  黄茅海跨海通道东起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经江门市赤溪镇,终点位于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一起,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偏少的现状,香港到江门的车程只需1个小时,从珠海至江门台山市,车程从1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据了解,江门陆地面积有953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广阔、开发强度低、经营成本低;江门西部农业发达,是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江门又是中国著名的侨乡,500多万侨胞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世纪中叶起,随着大量侨汇注入江门台山市,以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风格为主的侨墟大规模兴起,每处侨墟都是碉楼、洋楼、墟市并存。江门西部还拥有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众多华侨建筑、侨村星罗棋布,“乡村、海洋、温泉、侨文化”元素兼备,适合发展文旅产业。

  深中通道及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相继开通,让江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沿着通道出发:构成一幅美好的生态人文画卷

  19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办铁路——台山新宁铁路通车,百年之后,两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为江门带来产业带、城市群、生活圈的新契机。

  自珠海侧向西驶上黄茅海大桥,西岸第一个出口为江门市赤溪东互通出口;经过黄茅海服务区、狮山隧道,第二个出口为江门赤溪西互通出口,可前往县道X810、乡道Y347;经过象山隧道,第三个出口为台山市中和互通出口,由主线直行可去往台山、开平,转入西部沿海高速后,可去往阳江、茂名、湛江等城市。

  走黄茅海跨海通道,看自然风光,感历史文化,品风土人情——江门市新会区的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梁启超故居、陈皮村;开平市的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碉楼文化旅游区;鹤山市的华侨城古劳水乡、大雁山风景区;恩平市的山泉湾温泉旅游度假区、锦江温泉旅游度假区及恩平泉林黄金小镇;台山市的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上川岛、下川岛,以及滋补营养的特色黄鳝饭和新鲜肥美的各类海鲜。

  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台山一侧,藏着一个“小鸟天堂”,从珠海金湾出发,经由黄茅海跨海通道驶向江门台山,车辆在接近台山市赤溪镇时,偶尔可见成群鹭鸟在大桥上方飞过。远山、飞鸟、大桥、碧海,构成一幅美好的生态人文画卷。

  这些鹭鸟栖息在赤溪镇沿海的滩涂上,与雄伟壮观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共存共生。滩涂上有北门村、护岭村、磅礴村、曹冲村等多条村庄的大片咸围,养殖着台山青蟹、台山蚝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鹭鸟就在这些咸围上蹁跹、觅食、嬉戏。北门村的一处咸围还种植了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树种,树上密密麻麻站满了鹭鸟。

  万多幢近代华侨建筑进入人们的视野

  昨天,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江门台山市走进人们的视野。台山是著名的侨乡,台山侨建筑的每一块砖瓦,既刻印着历史的故事,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台山市现存超过10000多幢碉楼、洋楼等近代华侨建筑。这些建筑按照用途大致可分为碉楼、西式别墅(洋楼)、骑楼(侨墟)、公共建筑(祠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推进侨房继承与活化利用工作,是台山市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新时代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台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建筑的保育活化工作,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仍保留着40多条连片骑楼街、1500幢骑楼,古街、古巷、古树、古骑楼相映成趣。近年来,台山市不断保护开发本土骑楼侨房资源,让老街区蝶变出新精彩。

  在位于台山市大江镇陈边村的陈边火车站,是新宁铁路保留下来的车站旧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办铁路——台山新宁铁路的火车站点之一,这个廊檐瓦房式的火车站以及周边充满侨乡风情的建筑群,仿佛在诉说着新宁铁路首期工程的历史。1911年,陈边村通上了火车,大批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兴办实业,这里形成了十里繁华的墟市。

  步入陈边村,主干道边有一座新宁铁路陈边火车站遗址,该遗址为单层的青砖瓦面建筑,有100多米长,近5米高,保留有完整的候车厅、售票窗口等设施,火车站背后,是整齐划一的骑楼群。这里拥有成排成列的商铺洋楼、独具特色的集市广场……

  广东侨领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伍新雄介绍,陈边村还是佛家拳发源地,佛家拳在海外的弟子有9万多人,每年,众多海外佛家拳弟子回到陈边村寻根问祖。如今,在黄茅海大桥通车之际,陈边墟已经规划建设一个文旅项目,包括建立新宁铁路陈边圩火车站遗址博物馆;将100多栋华侨建筑修旧如旧,把整个陈边圩打造成铁路文化小镇,乘小火车可环绕陈边圩一游,沿线上设置特色文化点(名人故居),如飞虎队队员陈瑞田故居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文旅。

  江门抢抓“大桥经济”机遇,布局大广海湾经济区

  据了解,黄茅海跨海通道连通江门所在处,是规划面积3240平方公里的大广海湾经济区,大广海湾经济区是粤港澳合作重要平台,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使江门实现从大湾区“大后方”成为“桥头堡”。如今,江门抢抓“大桥经济”机遇,布局大广海湾经济区。

  目前,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明确:要乘势而为建好大广海湾产业发展平台,高水平共建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大力招引优质企业和项目,培育海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江门以深中通道通车为契机,全方位加强与深圳合作,携手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2023年,江门与深圳两地明确在大广海湾经济区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基础,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目前,双方还明确了合作区规划范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共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轻工制造业等六大领域产业;同时,双方积极开展系列产业协作,促成多家企业落户在合作区。

  江门探索深圳江门海洋经济合作发展模式,依托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制造基地,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携手深圳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双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大广海湾经济区南部的广海湾经济开发区,江门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技产业滨海新城,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专题

广州日报跨海新通道 湾区新篇章A4江门:有了融“湾”快速通路 黄文生2024-12-12 2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