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 “小人物”勾勒“大世界”

广州日报 2024年12月02日 卜松竹

“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海报

“指间栩栩——威廉·莫里斯带领下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览现场

  博物馆被视为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宏大叙事”似乎是人们对博物馆抱有的第一印象。

  不过近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活动开始将目光对准历史上那些远远算不上“知名”的“小人物”,以他们的个体经历,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勾勒出一片高光。他们赋予了那些无声的藏品以鲜活的生命,更让人真切地理解今天的生活与过往时光之间千丝万缕的连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事仔”黄东的故事 

  展现出“小人物”的大历史

  广州海事博物馆在不久前推出的“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得到广泛好评。它创新地从“个体”的角度切入,以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为轴线徐徐展开,讲述大时代的风云。广州海事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8世纪,广州成为中国在经济和文化层面与世界接轨的关键节点。活跃在这里的,有许多在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普通人。

  黄东是当时在广州从事贸易的英商布莱克的“事仔”,也就是为他打工的小厮。布莱克1767年来到广州,他爱好植物学,因此与广州的画家麦秀一起,开始萌生绘制一套“完整的中国植物写生图册”的宏愿。由于布莱克不会说中文,黄东就扮演了他采集植物素材的重要助手。1773年冬,28岁的布莱克因为胆结石在广州逝世。1774年,黄东带着布莱克留下的画作和手稿远赴伦敦,将其交给布莱克的家人。在英国期间,他与许多当地人士有了深入的交往。几年后,他回到广州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但仍然与布莱克一家等英国朋友们保持联系。

  展览的主要叙事线索来源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程美宝教授于2021年9月出版的专著《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透露,自己最早“遇见”黄东是在2002年的春天,其时她正在大英图书馆搜集资料。在上万封古老的英文书信中,她发现了一封来自中国广州的信件,寄信时间是1796年,寄信人是一个中国人:Whang Tong。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她通过零散的记录,逐渐梳理出Whang Tong的人生轨迹。

  此次展览,模拟黄东的视角,在微观的场景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对于历史的特殊意义。

  收藏“日常生活” 

  回忆湮没在时光里的工匠

  不久前在广东省博物馆落幕,移师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指间栩栩——威廉·莫里斯带领下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览,也有着非常动人的魅力。该展览中,许多作品都是不同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如箱包的配件、织物的样板、书籍的装帧样式,等等。穿行其中,让人时有在今天的家居装潢市场中“淘货”的感觉。

  19世纪下半叶,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约翰·拉斯金做理论指导,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进行主要实践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拉开序幕。这场设计改良运动旨在改变设计与技术的对立,希望能够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通过汇集一群艺术家、设计师和制造商来重塑工匠尊严。因此在展览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对今人来说已显陌生的名字。这些曾享誉一时的工匠们,随着时光流逝终究远去,成了走入历史的“小人物”,但他们留下的作品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与记忆的一部分。

  记者发现,对于这些工匠们的发掘整理,近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如广州博物馆近年通过对广彩纹章瓷的持续研究,逐渐梳理出多个曾经活跃在珠三角的贸易家族、知名商人在广州的生活印记;多所高校、文博机构和众多民间收藏者的共同努力,让林呱等一批几乎湮没于正史记载之中的外销画家重新为人所知;而对更多外销品的深入研究,也让曾经藏身于广州大街小巷中、今天已经不见其踪的很多店号重新浮出水面。

  正如文博研究馆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滢曾指出的那样,众多如林呱这样的“珠江口的一众小人物”,所进行的种种沟通中西文化、学习西方知识的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他们“一直在把中国跟世界联系起来”。

  普通的名字 深刻的印记 

  展品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今年9月,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共和国故事我来讲——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的通知》。由广东各单位选送的多件物件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它们当中既有与知名人物相关的物件,也有许多是普通华侨曾用过的物品。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选送参评的“拳拳赤子心 殷殷报国情”归国华侨联谊会侨眷挂号部捐献飞机大炮名册系列、新中国第一个县级“台山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第一届侨眷大会纪念章”系列入选百佳见证物名单。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副馆长魏洪海介绍,这些藏品记录下了很多华侨生活中的重要瞬间。

  同样是华侨主题,广州华侨博物馆(侨博)的“祖国不会忘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则让“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这个英雄群体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了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余万民众历时9个月修筑了从中国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当时,这条紧急抢修的战时“生命线”通车后,急需大批技术娴熟的汽车驾驶员与修车技工。1939年2月,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布招募通告号召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积极响应,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批回国支援抗战。

  侨博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比如,马来西亚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被誉为“当代花木兰”;侨居马来西亚的富家姑娘白雪娇,放弃海外安逸的生活,写下《告白书》激励无数华侨青年……

广州日报体育·文化A11博物馆里 “小人物”勾勒“大世界” 卜松竹2024-12-02 2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