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张怀民”吗?大文豪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几年,“怀民亦未寝”成为网络热梗。每年都有“张怀民被苏轼叫醒纪念日”,而今年已是第941年,“寻找张怀民”又一次引发共鸣。
“怀民”何以成热梗?稍作梳理不难发现,不少热梗都有两大共同点。其一,戏谑搞笑、解构经典。就像“怀民亦未寝”,他真的没睡吗?经网友合理想象,那晚怀民早就睡了,但被爱熬夜的苏轼“强行开机出去嗨”。如此解读,更接地气、更可爱。其二,引起共鸣。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大半夜笃定对方“亦未寝”、可以随性去打扰的朋友?“寻找张怀民”,背后是人们对于高质量友谊的艳羡和呼唤。
尤其眼下,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线上的“朋友”不计其数,线下的饭局应接不暇,但更多只是点头之交、“点赞”之交,或以利相交、以势相交,而性格相近、三观相合、志趣相投的纯粹友谊无从寻找。人们感叹如今人际关系的疏离、脆弱或功利,无奈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羡慕千年前苏轼与怀民的神仙友情,希望自己也有一个随时可提供情绪价值的人——这正是“怀民亦未寝”打动人心的原因。
“怀民亦未寝”,往事越千年。今时今日,如何寻找自己的“怀民”?苏东坡在那篇游记中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确实,明月常有,而怀民不常有;月色难得,情谊更难得。在朋友需要的时候随时陪伴在侧,这是网友想要的“怀民”。但所有珍贵的情谊,都是双向奔赴。就像有人解读,苏东坡“寻张怀民”是出于安慰而非打扰,因对方遭贬谪心情不好。更有学者统计,苏东坡的朋友多达上千人,如他本人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或许,我们要寻怀民,更当学东坡——多一点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热爱生活。那晚,承天寺的月色明亮澄澈,像极了东坡。倘若月色在、东坡在,何愁无“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