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作品在广报中心展出。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寻味校园”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科普漫画优秀作品展示活动昨日在广报中心举行,现场展出240份优秀作品。 有评委在活动现场表示,不少学生展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绘画技术手法和水平都超出预期。
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晓鹏 刘晓星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泽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泽楷、魏丽娜、林欣潼
图/主办方提供
按照《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24年校园食品安全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日报社此前联合开展2024“寻味校园”广州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宣传系列活动(以下简称“寻味校园”)。昨日,“寻味校园”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科普漫画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以下简称“作品展”)在广报中心举行,现场展出240份优秀作品。主办方还邀请了两位专家在活动现场进行营养膳食和食品安全主题分享,对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评委说:
作品想象力、创造力超出预期
此次,主办方一共收到逾2000份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后,共有240份作品获奖。昨日,获奖名单在活动现场公布,获奖作品也在现场展出。从11月27日开始,获奖学生可向所在学校相关活动负责人查询后下载获奖电子证书(电子证书查询下载方式见市教育局通知文件)。此外,获奖作品已同步在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展示。作品展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作品人气投票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评委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林致言从美术的角度点评了参赛作品。他表示,不少学生展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绘画技术手法和水平都超出预期。其中,小学组许多参赛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巧妙地将多种形式和元素进行组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学组的学生则展现出更高超的技法,让他印象深刻。
作为评委之一的广州市食品检验所理化检验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彭程主要负责审核作品的食品安全逻辑以及内容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科学等。他留意到,大部分同学有比较丰富的食品安全知识,能够识别食品安全基本信息,维护自身健康;但一些同学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例如,部分同学认为含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都是不健康的,在作品中给“防腐剂”等画了个“大叉号”。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在合法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的。个别生产经营者违法、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用物质,才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是不同的,不必“闻添加剂色变”。
作者说:
通过比赛对食品安全有了更多认识
广州市南沙区潭山中学初二学生冯熙瑶的作品获得了中学组一等奖。她的作品以“中国结”为构图框架,结合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管控工作、绿色健康饮食文化等元素,表达了食品安全与生活方方面面的关系。冯熙瑶同学介绍,在创作前,她在网络上检索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学会了关注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
谈及自己的创作想法,小学组一等奖获得者、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梁雨乔介绍,老师跟他们说过“多吃健康食品,少吃垃圾食物”的重要性。在其作品中,他将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和蔬菜等健康食物形成对比,呼吁大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我通过比赛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希望以后多参加类似活动,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寻味校园”
线上线下结合 宣传食品安全
自“寻味校园”开展以来,主办方通过举办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宣传学校食品安全相关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校食品安全水平。
此前,“十大校园食堂招牌菜”征集和评选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中,广州市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踊跃报名参加。经过首轮初审和次轮线下现场评选,最终3个学段(幼儿园、小学、中学)各有10道“食堂菜”获评“十大校园食堂招牌菜”。
在线下评选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州市食品检验所的专家,在现场举办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讲座,并通过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进行视频直播。
在线下活动之外,为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宣传,主办方还先后发布了《食品安全无小事 争做食安小达人》宣传长图、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系列海报、《“科普知多D”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大作战》食品安全系列科普视频以及展现广州市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微纪录片《成长·三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