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冰墩墩”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宣讲《以设计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原创舞剧《咏春》中叶问的扮演者常宏基宣讲《〈咏春〉:植根传统、突破创新》。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小勇宣讲《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蛇年新春特别版——“蛇墩墩”系列新品昨于北京发布。新华社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
广东地处五岭以南,自古以来采中原精粹、纳四海新风。无论是海丝路上飘扬的涛声帆影,还是革命年代涌动的刚健勇毅,抑或是改革潮涌荡起的壮阔波澜,一代代岭南人民用行动诠释接古承今的历史担当,孕育出了独特而灿烂的岭南文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月19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宣讲广州专场活动举行。宣讲共分为“何以岭南”“风自南来”“岭南花开”三大篇章,来自全省各地的12组优秀宣讲员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通过情景演绎、戏曲唱诵、主题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古往今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文脉传承故事娓娓道来。
答“何以岭南”:探索文明源起的涓涓溪流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说。从郁南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到英德青塘遗址存留的陶器、石器,再到英德岩山寨遗址展示的玉石礼器……广东考古人手铲释地书、风雨筑史路,勾勒出岭南文明进程的脉络与步迹。
“愿吾国之玉,如同吾国之文化,流传千古,光耀后世。”舞台上,南越王博物馆讲解员黄子立的宣讲配合情景演绎,南越汉玉的华美精巧跃然眼前。
雕刻精细龙凤纹重环玉佩呈现“阴阳协调”的和谐思想,由2291片玉片串联而成的丝缕玉衣色泽鲜艳、形制独特,惟妙惟肖的圆雕玉舞人寓意着汉、楚、越三地文化之交融……一件件文物瑰宝印证了两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与文明,也展示着岭南地区在汉代时期与中原文化的紧密纽带。
在古代,潮州的陶瓷技艺远近闻名,这里的龙窑起源于商代的陶瓷烧制窑炉,历经岁月,龙窑所剩无几,潮州市潮安的制陶技艺非遗传承人邢利祥继承的“信靠”龙窑,是仅存的少数。在邢利祥的巧手下,一团团湿泥变成精美的陶坯,再经过龙窑的烧制,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色彩,展现了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
邢利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了自己传承陶艺的决心。他在现场弹唱起旋律轻快的原创歌曲《做缶人》:“做缶的人,不怕一生平凡,你用你的梦想,让工夫代代承传。”
忆岭南风起:回望群星闪耀的峥嵘岁月
在民族危难的革命年代,岭南儿女以刚健勇毅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越秀区文化馆宣讲员罗丹通过三个场景的生动演绎,展现了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从一个画家到教育家转型的心路历程。作为从“革命救中国”到“艺术救中国”的实践者,高剑父培养出关山月、黎雄才等一批艺术大家,他用艺术革命唤醒大众,以时代精神引领大众,他的名言“劳而不获有之矣,未有不劳而获者也”成为后世青年鞭策自己一生的格言。
穿过位于海珠区的江南大道中,有一座绿荫环绕下的白色六角亭子“思复亭”,寄托着父亲陈树人对儿子陈复无尽的哀思。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助理馆员伍嘉希的宣讲穿插着陈氏父子两人的时空对话,讲述着陈复烈士从投身上海工人运动,到不幸被捕就义的英勇事迹,当烈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时,陈树人“已非吾子是吾师”的悲泣令人动容。
广州“好声音”宣讲队队长季文静的宣讲以音乐切口,伴随着《黄河怨》声起,她追忆了冼星海、马思聪等革命音乐家奏响时代强音,唤醒民众斗志的事迹,随着《春天的故事》旋律响起,季文静讲述改革开放后,广州在流行音乐领域的诸多“中国第一”,如现代音乐茶座、影音公司、流行音乐大赛等,陈小奇、许建强、李海鹰等优秀音乐创作人创作的《涛声依旧》《心雨》《一封家书》等经典歌曲传唱至今。“广东音乐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不变,爱国、眷恋、坚持、勇敢的情感不变。”
赏岭南花开:以创新性发展夯实自信根基
接过千年历史的接力棒,新一代岭南人民守正创新,推动岭南文化焕发青春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宣讲中,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小勇表示。
一段唯美婉转的《双绣缘》粤剧选段后,广东粤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丁凡登台讲述了自己与粤剧艺术的情缘,1974年高中毕业后加入德庆县文艺宣传队,在乡村为农民表演小戏和小品,1979年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后调入广东粤剧院……丁凡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南国红豆”的深厚感情。
“粤剧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如何守住粤剧根魂?”过去的十年里,丁凡除了参与演出,还创新执导《梦·红船》《洞庭奇缘》《潘茂名》《唐宫香梦》等剧目以及《四大美人》等大型艺术专场,推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生机。
文化不仅在殿堂,更是根植在乡村沃野。今年以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村晚”在增城区派潭镇派潭村火热上演,彰显了乡村文化独特魅力。派潭镇派潭村宣讲员陈洁琪表示,其实在“村晚”开始筹备时,村民们更多的感受是手足无措,在干部的带领下,大家才将传统美食与传统文化融入舞台,创作出一个个精彩节目。
“村晚”更为派潭镇的文旅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拖罗村的水晶粉葛、佳松岭村的特色盆景、鹅兜村的餐饮产业等纷纷因“村晚”而走红,派潭烧鸡更是年销量高达15万只。
“从原始社会的腊祭到唐朝的宫夜宴,村晚的形式虽然不断变化,但其中蕴含的团聚与欢庆的精神却始终如一,这正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的根魂。”陈洁琪说道。
看文化远播:打造粤产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
舞剧《咏春》将武学与舞蹈相结合,呈现“咏春拳”“香云纱”两种非遗;《雄狮少年》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和国漫国潮;《白蛇传·情》用现代艺术表达唱响了粤剧最美声音……过去几年,一大批粤产文艺精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年时间,200场演出,吸引30万观众……从登上2024央视春晚的舞台,再到站上伦敦、巴黎等国际舞台,原创舞剧《咏春》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文化热潮。《咏春》的主演常宏基表示,这部舞剧是对咏春功夫300年传承的致敬。“根植传统方能更好地创新,传承文化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未来我们要用更多的‘咏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常宏基说道。
11月19日,“冰墩墩”蛇年新春特别版“蛇墩墩”系列新品发布。呆萌俏皮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已经成为奥运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宣讲现场,“冰墩墩”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曹雪讲述了冰墩墩的诞生历程——冰墩墩设定是幼龄熊猫,曹雪便带着团队前往四川,观察幼龄熊猫的动态。他们发现,幼龄熊猫的脚都呈“内八型”,小尾巴是白色而非黑色。这些细节都被忠实呈现在设计稿中,成为“隐藏彩蛋”。
“以设计为媒去讲好中国,设计语言是国际化的语言,它跨国界、跨文化,胜过千言万语。”曹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