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汇流处

昆都山南麓的读书堂

陈白沙雕像
三江汇流,湾区之源。三水,因西江、北江、绥江(一说为珠江)在此交汇而得名,千万年来,西江、北江等江河所带来的泥沙逐年堆积,三水也成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起源之地。因此,探源湾区,必到三水。到了三水,不得不去的是三江汇流处的江根村。这条小小的村落,坐拥昆都山、思贤滘,千百年来文脉流传。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当地立足岭南水乡定位,依托昆都山独特的自然禀赋,深挖千年江根、思贤文脉、凤栖昆都等历史文化底蕴,饱含儒雅风骨的昆都山—思贤滘片区,已成为三水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健源
登樵桑联围,赏“三江汇流”奇观
资料显示,江根村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记者沿着村前道路走向江边,沿石阶登上樵桑联围,眼前浩渺的江面便是思贤滘。据专家考证,西、北、绥三江从滇、黔、桂、赣、湘、粤六省区的崇山峻岭集聚而下,奔流千里,为下游三水带来大量泥沙逐年堆积,成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最早形成的起源之地,并在这里形成了“三江汇流”的自然奇观。
资料显示,西江梧州河段与北江韶关河段相距近1000公里,这两条大江本来并不相通。到了思贤滘附近,两江相距仅1.5公里。每年汛期如西江水涨,西江水便通过思贤滘流向北江;反之,北江水则流入西江。这时洪水涌入滘中,波涛翻滚,汹涌澎湃,黄浪逐清流,颇似泾渭混流之奇观,也被人们称为“鸳鸯水”。千万年来的洪水冲刷,使这里形成一条最宽处约500米的天然“运河”,对调节两江流量、沟通航道起着重要作用,“思贤洪波”也被评为“三水新八景”之一。
望思贤滘,听涛声诉说“思贤”故事
堤围不远处是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五显古庙。古庙下方有一处视野开阔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一览思贤滘的风光。观景台后方矗立着数米高的陈白沙雕像,他手持毛笔,做出正要书写的姿势。
三江汇流处的思贤滘,自古便是通往中国大西南和世界各地的黄金水道。从唐代起已在昆都山麓设立河口港,宋代在这里设水师行台屯扎水师,清代至嘉庆年间仍在三江汇流附近设部院行台。清光绪年间,英国人在三江汇流处设立领事馆,大清三水海关同年开设,并把昆都山下的江根村列入开放口岸。
五显古庙后方的昆都山,是樵桑联围的起点。昆都山不高,却名气很大。这座海拔仅62米的小山,是三水的文化地标。在三水坊间,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到过昆都山,就领略了三水半壁风华。
记者沿着思贤径的石阶一鼓作气登上山顶,发现这里有一座思贤阁。登上思贤阁远眺,三江汇流风光尽收眼底,既可观赏三水新八景之“思贤洪波”,也可饱览三水古八景之“沧江夕照”“昆都耸翠”“三溪印月”“横岭层霞”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