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建平

兰平

胡品津

吴小剑

扫二维码阅读更多专题报道。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戴希安、简文杨、张婷婷、刘山青
11月12日,中山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中大,医脉赓续,一代代医者薪火相传。记者从中山六院获悉,该院品牌会议——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11月8日开幕,数百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消化道领域专家齐聚羊城,共同探讨结直肠癌、胃癌、肛肠良性病、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领域疾病。大会开幕前,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多学科的专家接受了记者采访,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疾病筛查防控等方面科普医学知识,共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汪建平:
直肠癌保肛率高 提倡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推动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中山六院名誉院长、结直肠外科教授汪建平介绍,随着筛查和诊疗技术的进步,结直肠癌的整体疗效近年明显提升,五年生存率也提高至70%。
汪建平透露,近期正在编写最新版的胃肠道肛门外科学科的相关教科书。根据最新调研数据,有三大传统认知将会被改写。一是三十年前调研数据显示,35岁以下年轻人患肠癌比例达12%——如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趋势发生了变化,60岁以上老年人成为发病的主体人群,“国际上结直肠癌发病高发中位年龄是69岁,国内发病情况正往这个趋势持平,35岁以下年轻人在总发病人群中占比降低了,但年轻人本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汪建平说,另一项传统认知是,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病人数多。而最新数据显示,这两种肠癌发病人数基本持平了,“随着外科手术的进步,直肠癌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第三点传统认知是,传统认为低位直肠癌在直肠癌中占比高,为了保命往往需要做“挖肛”手术,难以保肛。汪建平介绍,目前并非低位直肠癌占大头,而直肠癌的保肛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中山六院为例,保肛率达到了90%以上。”
汪建平强调,及时把握疾病趋势、更新诊疗理念很重要。传统的外科医生只关注切除肿瘤,“现在面临结直肠癌,治疗理念从保生命、保肛门发展到保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外科医生也由原来的单个作战变成了多学科(MDT)团队作战。”
兰平:
用好肠癌筛查“三部曲” 将早防早治落到实处
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兰平教授介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早期筛查意义重大,从息肉增生、炎症增生,发展到小腺瘤、大腺瘤,再到早期结直肠癌,会经历长达七到十五年以上的发病过程,“这个时间窗,我们完全有条件对其提前‘截杀’。”
然而,在实际的早筛工作中,患者医从性低的问题一度非常突出。患者不愿意做肠镜有三大顾虑:怕痛、怕麻烦、怕吃泻药。
针对患者的痛点,兰平带领团队研发出肠癌早诊早筛粪便DNA快速诊断试剂盒,通过检测粪便中病变细胞特有的基因甲基化状态,可进一步便捷检测患者是否患有结直肠癌。该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筛查。
“对于畏惧做肠镜的人,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帮助:我们尝试在大便潜血阳性与肠镜之间增加一个缓冲地带:粪便基因筛查,若经过排查发现风险较大,再进一步做肠镜明确诊断。”兰平表示。有了这一“中间步骤”,患者的医从性大大增加,潜血阳性患者仅有12%愿意做肠镜,而粪便基因筛查阳性患者则把这个意愿一下子提高到75%,“运用这三步,将早防早治落实到位,肠癌的早诊率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仍然是肠镜。兰平提醒,临床上发现,有80%的肠癌是从息肉、腺瘤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他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没有做过肠镜的,应做一次肠镜,“现在肠镜技术也在进步,麻醉下的无痛肠镜,睡一觉不到一小时就做完,休息一下就可直接上班,并不耽误日常工作和生活,我本人也会规律复查胃肠镜。”兰平表示。
胡品津:
经常腹痛腹泻要排查炎症性肠病
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关注。中山六院消化内科教授胡品津指出,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与这一疾病“交战”,抓住早期线索至关重要。
溃疡性结肠炎的线索包括腹泻、血便。如果出现这类症状,首要诊断方法是进行粪便常规检查,重点查看大便潜血情况;随后再进行肠镜检查。该疾病的高发年龄段通常在30岁左右。
克罗恩病则往往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症状不典型,起病缓慢且隐蔽,因此容易被忽视。该病高发年龄段为20岁至30岁。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体重减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或消瘦,应考虑排查克罗恩病。
胡品津特别提醒,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且症状不明显,可能首发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因此这条线索不容忽视。此外,克罗恩病有时候会以肛瘘作为首发症状,若专科医生遇到成人有复杂性、难治性肛瘘,应警惕克罗恩病的可能性。“在诊断方面,首先采用结肠镜检查。如果病变未波及大肠,且回肠末端也未见异常,但仍高度怀疑是克罗恩病,那么应进一步检查小肠。”
胡品津介绍,近年来小肠检查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包括CT小肠造影、MR小肠造影、肠道彩超等影像学手段,也有小肠镜的技术进步。这些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且精确地观察小肠,甚至可以将五米长的小肠一览无余,提升对小肠的诊断能力。
吴小剑:
多摄入天然食物可防肠癌
中山六院院长、结直肠外科教授吴小剑指出,结直肠癌的症状往往比较隐秘,早期肠癌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结直肠癌常见的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等。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往往会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痔疮、肠炎等良性疾病,未予以重视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2022年,吴小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自主结肠癌病灶影像精准分割的人工智能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智能肠镜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强了肠癌筛查的“武器库”。吴小剑介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肠癌筛查与诊疗上的应用逐渐多元化,包括有AI辅助肠镜诊断系统、结直肠癌诊疗决策、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等新技术。“像AI辅助肠镜诊断系统、癌前病变识别、肠癌治疗后退缩的预判等领域,已经有模块应用于临床。”吴小剑表示,例如AI系统辅助医生进行癌前病变识别,其特异性与敏感性能达到90%以上。
除了人工智能的加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来说也非常重要。吴小剑建议,平时应注意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吃一些大众化、比较常见的食材,尽量吃天然的食物,避免吃过度加工的食品。此外,为了帮助肠道蠕动和消化,日常饮食中也要注意纤维性饮食,适当摄入蔬菜、玉米等,有益肠道健康。同时应坚持定期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预防肥胖。
“大众要提升对肠癌的认知,重视肠镜筛查,对于家族中一级亲属有肠癌病史或有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的,要增加筛查频率。”吴小剑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