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富强、吴龙辉在比赛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通讯员粤仁宣 摄
广州匠心 闪耀世界 5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刘春林 通讯员刘泱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机器人系统集成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本届世赛新增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作为正式比赛项目。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刘富强、吴龙辉组队代表国家参赛,凭借高超技艺和沉稳心态克服困难,夺下一枚宝贵的金牌,实现我国“参赛即夺冠”。
比赛中,吴龙辉负责设计编程,刘富强负责执行组装。他们默契配合,设计组装出来的产线效率最高,“别的队伍一次抓取一块电池传送,我们的一次可以抓取六块,实现高效转运。”吴龙辉说,因为机器人系统效率高,整个任务运行下来仅用了22秒,比其他队伍快约7秒,与其他队伍拉开差距。
刘富强和吴龙辉是一对师生组合。尽管刘富强今年才25岁,但在世赛赛场上已是“高龄选手”,刚好卡在大赛的最大年龄线上。
从2017年进入市机电技师学院到走上世界技能舞台,这条路刘富强走了七年,这七年,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二十多场比赛。
中职毕业后,刘富强进入市机电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自动化方向)。2018年,因为PLC应用基础扎实,刘富强正式加入学院竞赛队,短短3个月就获得了组队参加第三届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智能制造项目的资格,并最终在决赛中取得第二名。2019年,首次参加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便获得了一等奖。
不料,下一年他就遭遇了赛场“至暗时刻”。先是历经工业控制项目广东省选拔赛落选,转至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后,第一次冲击世赛,可在省选拔赛中再次落选。他倍感失落,但更多的是不甘,于是主动找到教练表示“想继续冲”。彼时刘富强已留校任职,“继续冲”意味着任务重,但他意志坚定,在学院和教练们的支持和配合下,继续冲击第47届世赛。
2023年9月,在经过三年时间的沉淀,刘富强终于站上了第二届国赛的领奖台上,获得了银牌并进入了国家集训队。经过3个月的国家队密集锤炼,刘富强与吴龙辉搭档代表中国出征。
与刘富强相似,吴龙辉的坚持也源于“想看看自己能到哪个高度”。2018年就读中职二年级时,他便开始参加工业机器人相关比赛,“毕业时想过备战高考,但当时的教练说,可以到市机电技师学院继续精进自己的技能,冲击世界技能大赛。”于是在2020年,他进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就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预备技师班。
吴龙辉入选过两届国家集训队,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他便斩获金牌并入围国家集训队。后来在世赛特别赛中,因中国并没派人参赛,吴龙辉第一次世赛之路中断。2023年,吴龙辉以第46届世赛集中阶段性考核第2名的成绩入围第47届世赛中国集训队。两届国家集训队经历给吴龙辉带来了丰富的世赛备战经验,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技术的海洋,最终在第47届世赛摘下金牌。
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该项目要求选手在4个比赛日20个小时内,根据工厂的生产实际,完成一款以工业机器人作为主体设备的自动化系统。选手通过设计、编程、安装等步骤,让机器人具备相应的功能,比如搬运、装配、堆垛、焊接、抛光等。本届世赛,要求选手设计并组装一条新能源汽车电池组装生产线。
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的难点在于各类规范化处理。如程序的结构框架、点位数据、程序的命名备注、程序的具体作用等都设置了各种限制,需要充分体现易读性和可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