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包子

广州日报 2024年10月01日 钱小米

  美食一条街上新开了一家包子铺,门楣上写着:明火亮灶,传统手法。笼屉里热乎乎的包子,誓要在这条美食大街上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

  我上前一步,以追风透骨般的目光打量笼子的底部——没有铺笼布,铺着一层廉价的白色胶垫子。这种白色胶垫子显得与传统做法不沾边,让我的购买欲像小鸟一样飞走了。

  老店主不解地问:“传统手法做的肉包子,你不想尝尝吗?”

  我说:“肉包子的传统做法,是放在松针上蒸,蒸得流油,肉包的鲜味与松针的清香味交融,出锅之后,满街飘香。”

  老店主咽了一下口水,说:“我当然知道,但我懒得准备松针,而且蒸一次就要换,多麻烦。”

  要做地道的精品,又怎能怕麻烦呢?我在40年前就听说过“无松针,不蒸包”。北方人蒸包子会用麦秆或者玉米皮当垫子,但在我的娘家江汉平原,当垫子松针是首选,荷叶是次选。江汉平原有低缓的丘陵,生长着很多松树,有采不完的松针。松针采回来,要拿盐和小苏打泡半小时,去除虫卵,还要煮10分钟,再晾干备用。对于采松针,我们通常说“薅”,松针也叫松毛,于是,“薅一把松毛蒸包子”就成了乡邻间的生活常用语。

  用竹编的蒸笼,松针打底。再用老面发的面团、手工剁的肉馅,把包子包好,然后用柴火蒸,一笼好吃喷香的包子便做好了。包子的底部有松针印出来的杂乱印子,这种带杂印的包子是我童年的记忆,有与现在速成的包子不一样的风味。用松针蒸出来的包子,带着松枝特有的清香味,肉包子的灵魂应当是肉,但在出锅时,松枝香味这个配角却夺了主角“肉馅”的风采,被人惦记。

  松针含有较多的营养,但是在过去,很多主妇其实并不是很清楚松针的营养价值,只是口口相传,取松针的清香气味,为肉包子增添别样的风味。

  烟火人间,风味长存。松针包子在美食江湖有着独特的地位,但只属于懂它的人,就像一匹低调的千里马,只有欣赏它的伯乐看到。近几年松针包子获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不仅在江汉平原吃得到,在重庆等大城市也常能看到,让身在异乡的人、怀旧的人、喜欢传统口味的人惊喜,并获得味蕾上的满足。

  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代代相传的制作手法,总让我格外珍惜。我想,是有一种味觉密码锁在我的基因里吧,那里藏着浓厚的乡情、传统的绵长。

  (钱小米)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A10松针包子 钱小米2024-10-01 2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