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老来伴、老来伴”,意思是年老的夫妻相濡以沫,相互照应。但不管关系多好,生活中还是免不了磕磕碰碰,毕竟是两个人,认知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当时的心境与心情也不一样。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用我母亲的话说:“和你爸过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的‘铁’。”老家方言里,“打铁”就是拌嘴的意思。
我的记忆里,父母有过四次比较厉害的“打铁”。
第一次发生在1991年,那一年我读初一,周三下午固定是劳动课,我上午12时放学,回家吃饭,然后拿上锄头、铁锹等劳动工具,返回学校参加劳动。有一天,我12时半回到家,发现母亲还没开始做饭,她应该是忘记了我那天要回来,母亲想临时炒个饭给我吃,但灶屋里没有柴火。等不及了,我拿着锄头,径直去了学校。下午劳动课结束后我回到家,发现在省城砖瓦厂打工的父亲回来了,母亲的眼睛肿得厉害,显然哭了很久。事后我从村里人那里得知,父亲下午回到家,得知儿子空着肚子去了学校,非常生气,责问母亲在家干啥,为何灶屋里没有柴火?其实母亲心里也正为这事内疚呢!自那以后,母亲把捡柴作为头等家务活,家里的柴总是堆得高高的。
第二次是我读初二那年暑假的一天,一位小伙伴来家里同我下象棋,在客厅的我们突然被厨房里的争吵声惊扰到,我跑去厨房,只见母亲眼里噙着泪,父亲手里拿着锅铲,一脸怒气。我问后才知,母亲在准备午饭,和面的时候没有把面钵四壁的面粉弄干净,尚有一些面粉残留。父亲天生是个节俭的人,见状指责了母亲几句,不料母亲回顶了几句,恼火的父亲顺手拿起了锅铲,我见状一把从父亲手中抢过锅铲,对父亲吼了一句:“不要打人。”父亲很惊愕,一起很惊愕的还有母亲。现在回想,我也不知当时是哪里来的勇气。
第三次是2022年的一天,我们一大家子约在家中吃饭,母亲或许是饿了,先动筷子吃起来,父亲批评母亲,大意是要等人到齐,让四个孙子孙女先吃,母亲被说哭了。我质问父亲:“我妈饿了,先吃有什么关系呢?”父亲只好默不作声。平日里,父亲总是那么细心、细腻,处处替他人尤其替孩子们着想,但在我看来,孩子们都长大了,不该被如此宠溺,反倒应该学会敬老。
第四次是半个月前,我带着孩子们在庭院里摘花生,母亲在厨房洗碗,父亲问她电饭锅在哪里,母亲用非常大分贝的嗓门回答他,父亲感到委屈,“你吼什么,好好说不行吗?”母亲回顶过去,“因为你听不到。”我赶紧冲过去调解——父亲的耳朵近些年出了点问题,听力下降不少,贴近耳朵说话就行,没有必要吼着跟他交流。第二天,我早早驱车带上父母外出逛了一天,请他们吃饭、喝茶、逛街、购物,两人又和好如初。
细水长流的生活有很多琐碎的日常,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爱与宽容显得多么重要。
感情的事,咂摸起来复杂又有意思,像我的父母亲,生活中有很多“打铁”,但也一路相扶相持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成为“老来伴”。我想,所谓“相濡以沫”,除了包含能尝到相爱之甜外,也包含能扛过“打铁”之苦吧。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