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会馆部分建筑仍在修缮。

广州会馆旧址的文物保护牌匾
商都古馆立古镇,岁月悠悠诉旧情。粤北各地的广州会馆遗址,犹如沉默无言的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广州人的精神特质。在喧闹繁华的英德市含光镇一隅,静静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 —— 广州会馆,见证着当年广州客商和游子在粤北的离别与相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建筑风格体现岭南特色
回溯往昔,有着1520多年历史的浛洸作为粤北山区河运的一处重要商贸枢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广州会馆应运而生,前临洭水,在热闹非凡的历史场景中,会馆的大门敞开,迎来送往着南来北往的商客。广州会馆印证了浛洸与广府文化的密切联系,成为浛洸镇作为粤北重镇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
如今,英德的广州会馆故址正在修缮中,虽然脚手架遮住了视线,但门楣石匾上阴刻的“广州会馆”四字依然苍劲雄浑。会馆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大梁桷板瓦片部分已更换,门前两侧筑有平台,台基座雕刻着八仙过海,台上建有石质檐柱,两根柱头上有细致的人物故事石雕,斗拱上木雕蛟龙翻腾,规模宏大,豪华气派。广州会馆的建筑布局严谨而合理,体现了显著的岭南祠堂的特色,中轴对称的结构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那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栩栩如生,仿佛是工匠们用灵魂雕琢而成。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或是吉祥如意的图案,或是古老的传说故事,无不展现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曾是商业发展有力推动者
当年,广州会馆是广州人在异地的“家”。大家在这里相互帮助,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这里是信息汇聚的中心,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带来了各自家乡的特产和技艺,相互交流与合作。他们在这里签订契约,规划商业发展,共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广州会馆为商贸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历史上,广州会馆建筑面积约790平方米,也记录了南粤商民在小镇奔波创业的历史岁月。抗日战争爆发,省内大中城市不少人避难到浛洸,集镇人口一度高达19000多人。简朴的广州会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不少人开始在镇上兴业置产,将浓浓的西关风情带到山清水秀的粤北深山。
广州会馆也是生活习俗的见证,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会馆内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成为古镇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广州会馆虽然不再是商业活动的中心,但它依然以其独特的广府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广清对口帮扶的当下,古老的广州会馆以一种别样的风情展开了与时代的新对话,与河边的古鱼咀码头一起,成为古镇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除了广州会馆开展修缮,近来古码头鱼咀村先后进行了雨污分流、村庄巷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入民宿、农家乐、商业街等旅游业态,成为浛洸镇以文化振兴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鱼咀街,目之所及是古码头、商铺、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以及鲜艳时尚的艺术涂鸦、充满设计感的民宿……彰示着古镇的新旧融合文旅新貌,不仅带动了旅游消费,也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现在鱼咀村跟以前比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很高兴。”一位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