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域通风廊道示意图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
乡村地区是广州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主战场,是岭南乡村及广府文化的主要承载区域。面向2035年,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广州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以岭南新田园为发展愿景,通过优先锚固耕地保护空间,优化特色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乡村和特色民居,构建城乡优质共享生活圈,共同缔造岭南和美乡村。
坚守底线 锚固耕地保护空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落实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广州提出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现状稳定耕地和连片优质农田基本稳定,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范围,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布局,打造岭南新田园。
以现状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为基础,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453.55平方千米(68.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98.72平方千米(59.81万亩),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空间长期保护。
藏粮于地,是践行新国家粮食安全观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决策,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根据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现状耕地分布特征,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整治潜力空间,广州划定14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集中区内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和质量提升。同时,广州将非永久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作为规划期间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腾挪空间,因重大项目确需占用的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内补划。
此外,广州还将严格保护“两带一区”粮食生产优势区域。重点保护从化中西部—增城北部农业耕作带、花都中西部—白云北部—增城中南部农业耕作带、番禺南部—南沙北部农业耕作区等“两带一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夯实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全域整治 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为形成良田成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城乡融合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广州将开展城乡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聚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聚焦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禀赋相匹配的新空间、新业态、新活力。
广州划分土地综合整治分区,分类施策提出筑牢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根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提升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效能等实施路径,统筹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激发区、镇、村发展活力。
同时,广州也将围绕促进连片耕地布局优化、零碎耕地保护利用,探索超大城市城郊区域粮食安全保障新路径,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质量提升,形成超大城市“增田、添绿、节地、兴村、共富”整治实施模式;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预算科目,推动实施一批高品质项目,实践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生态观光、文化创意、旅游康养等功能业态融合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营造山水交融、田园共生、岭南农耕文化凸显的大地景观。重点推动黄埔等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促进指标有序流动,满足县镇村产业发展、扩容提质空间需求。
提升特色 建设岭南特色乡村群
《规划》提出推进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三类新型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化发展。中心镇重点提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加强各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推动产业和就业集聚。专业镇重点培育先进制造、商贸流通、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实现主导产业做强做精,强化产业创新、产业辐射能力。特色镇重点提升资源转化利用能力,支撑创新创意、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产业发展。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发展基础,广州将引导村庄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是人们对和美乡村的追求。广州鼓励采取组团式发展模式,将相近的村庄成片打造为山林生态型、农业生产型、历史文化型、岭南水乡型、特色产业型等五类岭南特色乡村群,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亮点,促进乡村集群化、差异化错位发展。
同时,广州将保护延续岭南村落风貌特色,加强古树名木、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打造一批森林乡村、绿美古树乡村等。结合市桥水道、四七沙涌、化龙运河、淋沙涌、石榴岗河、九沙涌、黄埔涌、仙村水道及增江等发展旅游特色航道,打造水清景美的岭南水乡风貌。推进重要铁路、高快速路和国道、省道沿线地区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要做到“生态宜居”,在营造乡村整体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整饬民居“小环境”。广州将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合理引导村民住房需求,凸显岭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特色,鼓励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塑造更生态、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广州2035·和美乡村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广州将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设施布局,加快新型特色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鼓励邻近村庄联合建设共享性公共设施。到2035年,基本实现行政村公建规范化,公共广播系统、乡村图书室、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体育服务场所、卫生站建设全覆盖,全部行政村通公交车。
——广州也将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行农村雨污分流和生态治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高压电网布局,加强中低压配电网保供能力建设;对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农村燃气供应管网,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