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布局 厚积薄发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海珠经济活力奔涌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5%
广州日报 2024年09月20日 何钻莹

海珠新经济活力奔涌。

  ◆海珠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低空经济专班,将充分结合岛区优势,争取建设低空融合飞行试验区以及拓展“低空+”13个特色领域场景。

  ◆海珠区精准地提出以发展最盈利大模型为重心,建设琶洲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目前,已累计进驻行业大模型超过50个。

  ◆海珠区在康鹭片区改造项目中,首次在城中村改造中提出配置综合产业用地,为优质企业就地升级提供产业载体保障。


  珠水奔涌,百余年前,舶来商船漂洋过海,在琶洲岛触开一扇探索中国的大门。百余年后,全球各地的AI大模型汇聚在琶洲,一决高下,珠江南岸俨然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热土。这个秋天,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全球总冠军争夺赛举行,一场全球AI大模型硬实力争霸赛在琶洲上演。

  在高手过招的同时,新经济活力奔涌。2024年上半年,海珠区GDP1327.88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领跑全市。

  回溯海珠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从撑起广州工业半边天,到经济增速领跑全市,这是在科学规划之下的稳步前进,厚积薄发。

  文/何钻莹 图/梁志远

  善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谋布局

  百年前,世界客商云集黄埔古港,如今,坐落在琶洲的广交会展馆人声鼎沸。海珠,一片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的经济热土。

  铺开一张海珠区地图。向东,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简称琶洲试验区)早已成为大模型发展的热土;向西,火爆的商圈聚集了一波又一波人气;在中部,中大纺织商圈接连升级为海珠的时尚产业注入了无限活力;后航道海珠段今年规划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带。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谋布局,这或是海珠经济脱颖而出的密码。

  何谓科学规划?早在十年前,海珠就看到了数字经济的前景,成为广州最先布局数字经济的区域之一。近年,珠江南岸的楼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数字企业争先入驻,东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发展欣欣向荣。

  如果说东部的崛起是科学谋划的成果,那西部的变迁则蕴含因地制宜的巧思。一部《瑶溪二十四景诗》写尽西部过往风华,那是一片古今结合的土地,既有历史文化街区,也有繁华商圈。西部规划打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融”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去年,江南西商圈消费活动带来了近100万人次的客流量。今年,江南西商圈不断提升沉浸式消费场景,为区域经济注入无限新活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传统主导产业“优”起来,新兴产业“强”起来,还要未来产业“立”起来。

  放眼未来,海珠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在全市率先成立低空经济专班,将充分结合岛区优势,争取建设低空融合飞行试验区以及拓展“低空+”13个特色领域场景。预计到2027年,该区低空经济整体规模将达到150亿元左右。

  善为:提档升级,从“双引擎”到“强引擎”

  据统计,海珠的经济增速已连续多个季度跑在全市前列,这足见其独特的韧劲。韧劲源于实干善为。

  在海珠,数字经济、都市工业是牵引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双引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先看数字经济。在琶洲建设之初,海珠就以“边来总部、边建总部、边导产业”的思路,发挥产业用地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和总部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纷纷涌入。建设之初那几年,琶洲试验区市场主体每年新增2000—3000家。十年积淀,如今,海珠更精准地提出以发展最盈利大模型为重心,建设琶洲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目前,已累计进驻行业大模型超过50个。

  “百模大战”时代,唯质不唯量。政府以及企业深谙其道。如今,大部分落户的大模型企业已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

  比如,辖内企业动悦信息拥有千亿参数的夸克大模型,其通过提升对会员用户的服务能力扩大用户群体,实现商业价值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夸克日活用户数量同比增长超35%;而唯品会则将自研“朝彻大模型”与时尚电商产业应用结合,不仅降低品牌商运营成本,还极大改善用户购物体验,助推电商行业产值和订单数量增长。

  再看都市工业。今年以来,后航道海珠段频传新动态。镔利智能等信息设备制造企业,桉谷生物等医疗健康企业,致上时装(广州)等纺织服装企业,鸿新能源(广州)等能源企业,以及鸿飞建筑、馨韵装饰工程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陆续落地。

  细看这些企业,会发现共同的特点——既提供产品,也提供服务。传统的制造企业只提供产品,而服务型制造企业提供的是“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有利于延长产品价值链。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服务型制造业与海珠的结合,集齐空间时间优势。横向看海珠后航道,其位于广州都市核心区、“一带三轴”汇聚地,占整个珠江后航道近一半,共享中央活力区和广佛高新技术园区双向红利。

  纵向看是辖内工业的又一次升级。在深厚的工业基础之上,都市工业逐步成型成势,海珠又适时升级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这既是科学谋划的选择,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2024年上半年,后航道沿线片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营收234.45亿元,集聚相关行业企业684家。未来,该区将持续推动后航道提升发展能级,为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善变”:以市场化思维服务市场主体

  市场瞬息万变,企业以变应变,方能长青。而在打造营商环境时,海珠积极“求变”。

  比如,传统的由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对企业“上管老”“下管小”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如今企业发展的需求。该区就在新经济形势下提出“海珠合伙人”,和企业携手相行,同呼吸、共成长。

  “海珠合伙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打破信息壁垒,全面整合载体、供需等资源,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客户,突破发展格局。类似案例在海珠比比皆是。辖内企业索菲亚家居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经营压力倍增,政府部门迅速召集专场供需对接会为其寻找潜在的新增长点;名创优品的跨境出海业务正处于发力期,职能单位便立即跟进,帮助对接特大型央企中远海运集团为其提供成熟的物流供应链支持……政府与企业互为“合伙人”,区域营商环境优,引得企业来,扶持企业强,反哺区域环境更优。

  海珠在打造营商环境时借鉴企业的方法,以市场化的方式打造多元的商业载体,为不同的企业及其不同阶段提供合适的承载空间。

  比如,海珠区在康鹭片区改造项目中,首次在城中村改造中提出配置综合产业用地,为优质企业就地升级提供产业载体保障。为了打造最盈利大模型产业集聚高地,又发布首批9个预认定大模型示范空间,产业载体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

  在这片9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立着高端写字楼、优质产业园区,也分布了村级创意园。这既是对原有产业载体的充分利用,也有助于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新生态。

  求变不停,改革不止!站在新的起点上,海珠将蓄势待发、乘势而上,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高地,推进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建设,构建“强算法+大算力+大数据”产业生态。同时,在未来产业规划上,低空经济、海洋经济同样值得期待,有望成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量、新动能。

  (专题)

广州日报蹚出一条新路来·一线实践T4前瞻布局 厚积薄发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何钻莹2024-09-20 2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