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至午夜,广州观众对超长话剧《战争与和平》好评如潮

近五小时演出,我们在剧场看到了什么?

广州日报 2024年08月31日 张素芹

话剧《战争与和平》剧照

话剧《战争与和平》剧照

话剧《战争与和平》剧照

话剧《战争与和平》剧照

  8月29日晚,作为“广州艺术季2024”的压轴大戏,由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的话剧《战争与和平》在广州大剧院震撼登场。该剧演出时长近5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已是午夜,现场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致敬这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据悉,该剧将持续演出至9月1日。

  当晚,广州大剧院爆满,演出结束后因为观众集中打车,导致华夏路和华就路一度拥堵。在大雨过后的午夜街头,等车的观众们还在互相交流着观看此剧的喜悦。

  在话剧《战争与和平》里,观众看到了什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实习生 卢晓

  图/主办方提供

  无与伦比,俄式戏剧美学的巅峰体验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史诗级小说,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高峰。话剧《战争与和平》改编自同名小说,是为俄罗斯“国宝级剧院”瓦赫坦戈夫剧院诞辰百年而排演的院庆大戏。2023年,该剧因“塑造了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独一无二的舞台画卷”而斩获俄罗斯“金面具奖”评委会特别奖。

  该剧导演图米纳斯是世界级舞台剧大师、欧洲传奇戏剧导演、“幻想现实主义”的当代戏剧代表人物。《战争与和平》不仅是图米纳斯作为艺术总监为瓦赫坦戈夫剧院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中篇幅最为宏大的作品。

  2017年,图米纳斯执导的瓦赫坦戈夫剧院的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当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并于2019年在中国进行首轮巡演,广州、北京、上海场场爆满。此次,话剧《战争与和平》在广州进行华南地区首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观看。当晚,广州大剧院的大幕拉开,俄式美学的巅峰体验就此展开。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发生在1805年的欧洲,讲述了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和库拉金这几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中阐述的问题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不会过时。天才导演图米纳斯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和对美的感受力,他对小说中原有的一些描写进行缩减,更多地体现戏剧冲突。原著中有500多个人物,搬到舞台上只需20多个演员演绎。全剧3幕共26场戏,常常只有几个人在舞台上。全剧舞美也极简约空灵,舞台上的一面巨大的墙,在灯光的变换下,有时呈青灰色,有时呈鹅黄色,表示故事发生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舞台如此简洁,也让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走入故事的世界,全剧展现出来的博大浩瀚、纯净炽热让人着迷。

  剧中的演员们通过创造、探索去理解命运,并诠释矛盾、疯狂、热爱、欢欣和绝望等情绪。“娜塔莎之舞”构思巧妙,原本盛大的舞会,只有娜塔莎一人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反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全剧尾声,安德烈奄奄一息之际,与娜塔莎重逢。空旷的舞台上,娜塔莎用衣衫覆盖了安德烈的躯体。这之后有大约1分钟的静默,娜塔莎站起来,看着地上的安德烈,身体开始抽搐、晃动……突然之间,强烈的音乐响起,娜塔莎开始跳起当年初遇安德烈时的华尔兹……

  今年恰逢托尔斯泰的原著《战争与和平》全本正式出版155周年,话剧《战争与和平》中的彩蛋也让文学爱好者尤为惊喜。该剧第二幕的最后一场戏,皮埃尔对娜塔莎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表达了对她深藏已久的爱意。这时候,舞台上,托尔斯泰拄着拐杖无声地走过。谢幕时,观众也向“托尔斯泰”致以最热烈的掌声。

  给人带来力量,体验残酷人生后获得圆满的爱

  演出之前,该剧主创主演出席见面会,揭秘了这部大戏的幕后故事。

  瓦赫坦戈夫剧院总经理基里尔·克罗克介绍了话剧《战争与和平》制作过程中的难点:“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是非常难的,因为它的情节庞大且复杂,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今社会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我们的导演图米纳斯为这部戏筹备了5年,托尔斯泰创作这部作品用了5年,这是数字上的巧合。”

  今年3月初,图米纳斯在意大利的医院去世,但他的作品依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基里尔·克罗克表示,“我也相信这部戏能让大家了解自己,并留下深刻印象。”

  《战争与和平》由家庭之爱、祖国之爱构成,以爱的表现方式呈现最后的结局。伊琳娜·库普琴科在剧中饰演罗斯托夫伯爵夫人,也是娜塔莎的母亲,她说:“这部剧的结局是爱,是体验残酷人生后获得了圆满的爱。”

  饰演娜塔莎的克塞尼娅·特雷斯特尔认为娜塔莎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孩,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所以她难以承担“一年之约”。

  尤里·波利亚克饰演的安德烈展现了人性光辉与战争残酷间的深刻矛盾。他认为安德烈“虽然接受生活但很高傲。他和娜塔莎的关系更像老师与学生,提出‘一年之约’的时候,其实对生活的感知非常少,直到最后,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一切”。

  剧中每一个人的遭遇都值得同情,尤其是皮埃尔·别祖霍夫,淳朴厚道,天真无邪。皮埃尔是安德烈的好友,他从一个迷茫的贵族青年成长为洞察世事、心怀大爱的智者,经历了心灵的蜕变与成长的阵痛,展现了人性中对和平与爱的无尽追求。“当我和剧组另外一位同样饰演皮埃尔的人在讨论角色时,都认为他就像是电影《阿甘正传》开头随风飘荡的羽毛,飘忽不定,但最后,皮埃尔变成了一个果敢的人。”饰演皮埃尔的萨莫伊洛夫如此表示。

  超长时间,充分传递原著想要表达的思想

  据悉,在莫斯科,观看这部剧的观众同样在午夜走出剧院。这次演出前,基里尔·克罗克表示,“广州观众将如何度过近5个小时,我们也很好奇和紧张,期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家的反响。”

  广州观众挑战超长时间观看该剧后好评如潮。在广州塔工作的小司今年22岁,她表示在学生时代就读过这部名著,“看到这部话剧将在广州演出的消息,很感兴趣,朋友帮我抢到了票。”小司认为该剧吸引的是比较专业的观众,“这部话剧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中间的一些场景让我想到了原著中的情节。比如第一幕有8场戏,第2场和第8场都是皮埃尔与安德烈的对话。前一场是安德烈打算前往前线,皮埃尔对未来很迷惘。后一场是经历一系列人生变故后,两位老友重逢,对人生有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两次对话,首尾呼应,让人思考。”

  事实上,超长话剧多是从文学名著改编而来,时间足够长,才能将原著想要表达的思想充分传递出来,这种剧也更容易吸引相对专业的观众,甚至时间越长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但是,剧场里显然不全是专业观众。企业高管林女士身穿红色长裙搭黑色小西装前来观看,她认为:“观众无所谓专业、不专业之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文化素养的提升需求是共通的。我知道这是一部好剧,所以我来了。在剧场里近5个小时,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这是一种社交活动。我是和朋友一起来的,我们约了在剧场附近吃饭,然后一起很有仪式感地看这样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话剧,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晚上。”观众刘先生表示。

  超长戏剧作品大都来自欧洲,近5小时的超长话剧对于不少观众而言也可以满足好奇心,“买票时我也犹豫了一下,这么长时间的演出,我能坚持看下来吗?但我真的很想知道一部戏演出近5个小时是一种什么感觉。很开心,在这晚我体会到了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家另一些人的喜怒哀乐。”观众小刘说。

  舞台上表现的这段历史让台下的观众动容。“我觉得需要再去读一下《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了。”有观众如此表示。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A7近五小时演出,我们在剧场看到了什么? 张素芹2024-08-31 2 2024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