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故事唤初心 时代画卷映羊城

“新时代 我来讲”第二届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半决赛举行
广州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侯翔宇

广州水投集团猎德净水厂马路遥讲述净水“小螺丝”的故事。

  前日,“新时代 我来讲”广州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半决赛顺利举行。来自市直机关工委、市国资委、全市各区等分赛区的50名选手依次走上舞台,以真挚的情感、接地气的语言和贴近现实的生动故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娓娓道来。

  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第二届“新时代 我来讲”广州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吸引全市各行各业4000多名选手踊跃报名。经综合评审和打分,20名选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决赛将于九月中旬开展。

  文、图、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 通讯员穗宣

  一个个“小切口” 阐述改革发展的“大主题”

  十九年前,3个工程师手握14000元创业。十九年后,工程师带领7800名员工,实现了200多亿元营收。广州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孕育了一批优质民营企业,视源股份便是其中的典型。该企业代表孟大伟以《牢记嘱托,我们也能办大事》为题,揭开视源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

  2005年,面对飞利浦全球招标的高难度四层电视板卡项目,视源创始人成功将四层板压缩至两层,不仅赢得了订单,还创造了行业奇迹,当年即实现营收1.2亿元。

  2009年,视源再次迎来“里程碑事件”,研发出第一台交互智能一体机,在白云区一所小学应用后收到了积极反馈:“它能书写,能显示,老师再也不用吃粉笔灰了!”那一年,视源创办首个自主品牌“希沃”,寓意“用科技灌溉教育希望的沃土”,至今已服务于全球17万所学校、280万间教室,惠及800万名教师。

  一颗颗净水“小螺丝”,拧出了绿美广州的“大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探索出地埋式净水厂建设运行模式,如今已成为国内地埋式污水处理产能第一的城市,为绿美广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净水新动能。

  选手马路遥来自广州水投集团猎德净水厂,是一位污水处理工。回忆起刚到厂里那年,有一次修设备时,因为少装了一个螺丝垫片,她被一向和蔼的师父严厉批评:“这个小小的螺丝垫片,如果没装好造成管道泄漏,污水外溢,水质安全的生命线就守不住啊!”

  自此,她从一颗螺丝钉练起,练力气练手艺也练心。2020年,马路遥被推荐参加广东省水处理工技能大赛,荣获全省第一名,她还先后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和省五一劳动奖章。

  一桩桩身边事 展现人民至上的大情怀

  在南沙警队,有一支被称作“谈判专家”的队伍——南沙警务危机谈判团队。作为广州市第一支正式组建的专业谈判队伍,她们靠专业谈判技术和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团队协作,化解了一起起警务危机事件,挽救了一个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生命。

  “从来没有人这么认真地听我说话,我……”“相信我,把手慢慢伸给我。”在宣讲的舞台上,来自南沙警务危机谈判团队的黄昭和唐剑蓉以生动的情景演绎,重现了去年团队挽救轻生女孩的场景。“在有限的时间里,谈判员的每一句话,就像是与生命赛跑!”唐剑蓉说。

  回忆起一次次任务,有在万丈高楼顶端,有在水流湍急的大桥外侧,在紧张高压的环境下,保持冷静理智并作出正确的决策,需要日积月累的实战训练和默契的团队配合。“在很多个千钧一发的时刻,队员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相信我,把手伸给我’,这句话给予了危机之中的人力量。”

  2021年,广东省成立了第一支女子消防志愿服务队——海蓝蓝,45位消防宣传员都是女性。在半决赛现场,队长赵明月动情地讲述“火场逆行者”的故事。

  消防岗位没有性别之分,只要警铃一响,白天45秒,夜间60秒,消防员们着装完毕,登车出发,在最危险的地方投入战斗。赵明月所在的海珠区消防救援大队年均出警3500次,这意味着平均每2.5小时就要出警1次,赵明月和队员们逐渐意识到,灭火救援是消防员应尽的责任,但预防火灾的发生才是“竭诚为民”的根本追求。

  海蓝蓝志愿服务队到企业、进村社,如今已累计清除隐患1900余处,开展消防宣传活动4600余次,尽己所能传播消防知识。

  一位位追梦人 传递青春奋进的正能量

  在广袤的湾区大地,“新农人”正携手追梦,来自中国台湾的“新农人”黄敬棠讲述了一株牛樟芝架起两岸“桥梁”的故事。

  牛樟芝是台湾著名的药材,被誉为“菌类药王”。2018年,在广州从事农业近15年的黄敬棠父亲决定将牛樟芝引入,并选择从化鳌头镇黄茅村作为种植基地,黄敬棠也紧随父亲脚步,踏上祖国大陆的沃野。

  在从化,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村民打交道时,他们都说客家话,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当地政府为黄敬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展示机会,他在岭南文化讲解员大赛中荣获金牌讲解员称号,成为两岸沟通交流的使者。

  黄敬棠的创业经历,成为两岸青年携手并进的生动写照。他表示将继续扎根从化,与当地村民共同努力,将黄茅村打造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和乡村振兴的成功样本。

  从中国的疆域面积到珠峰的巍峨高度,从蜿蜒流淌的黄河长度到港珠澳大桥的精准建设,这些众所周知的精准数据从何而来?数据背后离不开测绘工程师们一次次地上天、入地、下海“探路”。

  肩扛三脚架、手持无人机、身穿反光衣……这是广州水投市政总院“95后”测绘工程师张迪工作的日常,只有28岁的他已经丈量了几百公里的山河湖泊。他勇于挑战创新,带领团队将无人机应用于山区测绘,将原本需要15天的工作缩短至3小时。

  今年4月,北江引水工程的水下地形测绘任务迫在眉睫。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张迪凭借坚定的信念与精湛的技术完成了任务,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他还参加全国首个县级实景三维平台搭建工作,领衔研发树木信息采集系统,针对项目首次采用无人机三维测绘技术,获得全国特等奖等40余项奖励,还获得2项国家专利。

广州日报要闻A5奋斗故事唤初心 时代画卷映羊城 侯翔宇2024-08-23 2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