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与广东读者面对面谈阅读与科幻

“不认为人工智能可代替人类”

广州日报 2024年08月18日 吴波

刘慈欣

  “不管是阅读还是创作,科幻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假如宇宙就是一座城市,太阳系就是一座建筑物,人类就住在建筑物地下室的储物空间里。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很狭窄的,科学告诉我们外面有什么存在,告诉我们有更大的世界。但我们一辈子也去不了这个世界,只能通过想象描述这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促使我们进行科幻阅读的原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昨日上午,“我的科幻阅读启蒙”主题对谈暨彩色注音版《流浪地球》新书首发式在南国书香节期间举行。

  刘慈欣曾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幻作家。

  南国书香节现场展馆一开门,热情的读者就迫不及待地排起长队购书,等待入场。刘慈欣出现在活动现场后,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不断,8号千人会议室座无虚席,连过道也挤满了读者。整个南国书香节掀起科幻阅读热潮。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携首次出版的新书《流浪地球》彩色注音版与读者见面,并与知名少儿科幻作家超侠,科幻出版、研究专家徐世新、王卫英,科幻阅读推广人陈柳岐共聚一堂,展开一场“跨越星际”的思维碰撞。

  新书发布环节,刘慈欣表示并不赞同以功利的角度去评判“科幻写作”:“科幻阅读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我不想从很功利的角度看科幻阅读。不管是阅读还是创作,科幻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假如宇宙就是一座城市,太阳系就是一座建筑物,人类就住在建筑物地下室的储物空间里。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很狭窄的,科学告诉我们外面有什么存在,告诉我们有更大的世界。但我们一辈子也去不了这个世界,只能通过想象描述这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促使我们进行科幻阅读的原因。”

  关于科幻阅读,刘慈欣表示,“我大概10岁时,看的第一本书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那时我没有科学幻想的概念,被书中的想象力震惊了,从此就爱上了科幻。20世纪70年代大家不知道有科学幻想的概念,但其实50年前就有科幻小说,包括从苏联、西方国家传来的科幻小说。”

  关于创作,他认为对他的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比如《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对我影响很深,克拉克以遥远的想象力书写超现实的世界。”他说:“我一直说,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但我在创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远离这些对我影响很大的作品。”

  超侠指出,科幻是一种很包容的文类,比如科幻可以融合武侠、推理等元素。《三体》其实就是如此,书中还有科幻诗。诗歌与科幻都需要丰富的想象与语言的跳跃感。

  最后与现场读者互动环节,刘慈欣回应读者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是否可以代替人类照顾老人等问题时表示,他并不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能够代替人类,机器后面是由人工操控的。

  记者了解到,新书彩色注音版《流浪地球》,以生动的画面、易读的文字,将宏伟的宇宙迁徙故事带入每一个孩子的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幻的无限想象与热爱,让孩子们在科幻的“0”与“1”中感受中式哲学与人文价值。

广州日报要闻A3“不认为人工智能可代替人类” 吴波2024-08-18 2 2024年08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