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名家亮相 广州读者热捧

广州日报 2024年08月17日 孙珺 陆漪蔚 吴波

著名作家麦家

叶健强

黄俊英

著名作家周国平

何腾江

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表演。

  8月16日,202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开幕首日,知名作家、人气作者麦家、周国平、叶健强、何腾江等携新作率先亮相,受到广州读者热烈追捧,现场人气爆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泽彬

  时隔13年再来南国书香节

  麦家:有一种想念之后的喜悦

  昨日11时30分,南国书香节现场安检处,一位父亲对着七八岁的孩子说:“快,直接去麦家那里占座!”麦家老师的分享会13时才开始,12时,分享会已座无虚席。一个小伙子翘首盼望,他前几天看了电影《解密》:“有点被震撼了!听说原著作者麦家老师来了,我一定要一睹他的风采!”另一个小伙子被麦家的《人生海海》打动,专门请假过来听这场讲座。

  13时,著名作家麦家和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著名评论家谢有顺上台,等候的人群兴奋起来,一位大哥激动地说:“我可以现在冲上去请麦家老师签名吗?”工作人员温柔地否定了。

  作为一个“社恐”,麦家是谢有顺教授眼里的“既不愿意做活动也不愿意做网红”的人:“来我们南国书香节很不容易!”而麦家说:“我已经13年没来南国书香节了,有一种想念之后的喜悦。新书是花城出版社出的,它是广州的出版社。所以,我应该来,虽然我不擅长社交,我也应该来出席这个活动。跟陈晓明教授、谢有顺教授一起交流也是我的荣幸,我希望能获得真诚的批评。今天在这里带个头,希望大家拿我‘下刀’,真诚地批评我。”

  本次麦家带来的是一本沉静与深省的真诚之作——《人间信》,小说以“我”的经历为引,将四代人、半个世纪“爱与罪”的循环往复娓娓道来。故事聚焦于普通人在尘世浮沉中寻求生活真谛的坚韧与挣扎,细腻地展现了家族四代人的情感纠葛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书中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传递出坚韧不屈的勇气和力量,展现了个体在被命运倾轧的时刻迸发出的能量。书中的女性群像尤为动人,不管是奶奶、妈妈还是小妹,她们都坚韧地面对生活,用双手缝补着破碎的人生。这个故事里没有传奇,有的是麦家向读者掏出心窝,分享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

  2022年,麦家已写过《人间信》的两稿,却仍然在不断琢磨、推翻重建。他曾经隐居在深山古寺中写作,吃斋闻香;也曾经寄居在酒店深夜敲击出一个个文字,后来从前台处得知隔壁住客听闻他深夜放声痛哭……麦家聊起这次写作的失控时说:“我是一个老作家了,但从没有为书中的人物痛哭过,这一次是崭新的体验。”

  “被童年困住的人,试图逃离童年。”少年时期的麦家与父亲有很大的隔阂,故乡曾经是他不愿回去的地方。他自1981年离家闯荡,一晃就是20多年。父亲去世后,父子间再无和解的机会。如果说前作《人生海海》是回归故乡之后的一次转型,那么这一次《人间信》是回到故乡、回到童年、回到家,而家正是人在世间的一个信约。麦家表示“人间信”这个名字可以理解成人间来信,也可以理解成人间有信——有信念、信仰,或者说人间传递着一些信息。“我对这个世界,对我们身处的这个人间,有话想跟读者说。”

  “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自我疗愈,我觉得我把内心最深的痛点抚慰了、疗愈了。”真诚面对自己,尽管经历了内心的煎熬和痛苦,但是也因此获得了通透和轻盈。麦家如此,我们亦如此。一位读者说:“读完《人间信》我哭了很久,但是也释怀了。”

  分享会结束后,请麦家老师签名的读者排了好几圈的长队,有很多年轻人安静地等候着。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就是如此有魅力呀。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看开了,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

  周国平与读者畅聊人生与哲学

  “走快点,分享会要开始了!”8月16日晚,周国平《西方哲学史讲义》作品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在场馆通道里,记者跟随着匆匆的人群一路走到分享会所在的会议室。会议室门前,《西方哲学史讲义》的售卖摊位前人头攒动,读者们带着现场买的书走进分享会,准备参加之后的签售环节。

  “这是一个哲学爱好者写给众多哲学爱好者的书。”周国平介绍说,“哲学成为我的专业是偶然的,但我成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是必然的。”在分享作品内容前,周国平首先讲述了自己与哲学结缘的故事。他表示,自己报考哲学专业时对哲学一无所知,但看了大量著作后真正感受到了对哲学的喜爱。“我是很爱看书的,而且看的书没有专业限制,看得更多的是文学,所以工作后人们给我的一个评价是‘这个人不务正业’,我写了很多被称为‘哲理散文’的东西。”周国平打趣道。“但不务正业又怎样呢?”周国平继续说,“凡是我喜欢的都是我的正业,如果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让这一生过得有意义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就是人生的正业。”

  周国平表示,自己大半辈子下来,发现最喜欢看的还是哲学经典,并且在看西方哲学经典时做了大量的笔记,“我想我做了这么多笔记,我这么喜欢,一定要把我多年读书的收获呈现出来,找个地方安放它们,这就是我写《西方哲学史讲义》的初衷。”虽然梳理工作花费了4年的时间,但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而他写作的另一个动机,便是写给哲学爱好者们看。“我想让喜欢哲学的人,或是潜在可能会喜欢哲学的人,有一本比较好读的、读起来有意思的入门西方哲学史书。”因此,这本书在内容和文风上都很有特点。“首先是要把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思想讲透,让读者能够明白。此外还要尽量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周国平说。

  互动环节,读者踊跃举手与周国平交流互动,读者的提问和周国平的回答让现场笑声不断,还有忠实读者分享了周国平的作品对自己人生起到的引导作用。一位读者提问:“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周国平表示,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跳出局部去看整个世界、人生,视野会更开阔,“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眼光的问题,看开了,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陆漪蔚 实习生 卢晓)

  《湿地中国·自然博物》发布分享会举行

  何腾江为小读者们“划重点”

  8月16日下午,《湿地中国·自然博物》新书发布分享会在羊城书展展区举行。大小读者在主舞台“云山珠水装置”营造的自然环境中,坐在“草坪”“木桩”上,一同在阅读分享中感受自然和文学之美,探索写作的奥秘。

  《湿地中国·自然博物》是一套专门为少年儿童打造的自然科普散文系列丛书,以岭南地区的湿地为立足点,深入湖泊、滩涂、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环境,用科普散文结合手绘插画和实拍照片的方式,生动记录了湿地生态环境、动植物的形态特点以及与人互动的故事。

  分享会现场,作者何腾江以《湿地中国·自然博物》为引,带领少年儿童走进自然,引导孩子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鼻子去嗅闻、用双手去记录、用心灵去感悟,将自然生活与观察心得融入写作当中。“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自然文学、自然散文进阶到阅读中国,通过湿地这个小切口看到中国的生态文明。”何腾江表示。

  “向自然学习就是向自己学习,保护大自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是我从事自然观察最大的体会。”何腾江和现场另一位分享嘉宾、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张丽娟向家长建议,“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多读书。”

  有读过何腾江的书的小读者表示,看完何老师的书想让爸爸妈妈周末带他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家长则表示,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也是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

  何腾江在分享过程中还为小读者们“划重点”,“在场的小朋友们如果带了笔记本,可以把‘生物多样性’这五个字记下来,没带也没关系,记在脑子里就可以了。”何腾江幽默风趣的分享吸引了书展现场小朋友们的注意,不断有家长带着小朋友进入主舞台空间,更有小朋友听话地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和笔,把何老师说的重点记录下来。

  此外,写作也是本场分享会的重要主题。提问互动环节,小读者们踊跃举手提问,其中张同学问:“我们如何观察才能写好各种动物的特点呢?”何腾江邀请了两位小读者上台,以两个昆虫标本钥匙扣教大家如何观察描述昆虫的特点。“它的腿是长的还是短的,眼睛是凸出来的还是凹下去的,这些都是可以描写的外表细节。还可以写写这些小动物跟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分享会后,一位小读者告诉记者,听完何老师的分享后她非常想读一下《湿地中国·自然博物》这套书,“我觉得很有趣,我对鸟类特别感兴趣。”她还向记者展示了她现场做的笔记,表示自己把何老师讲的如何写好作文的部分认真记下来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陆漪蔚 实习生 卢晓)

  黄俊英捧场“掂过碌蔗”

  叶健强经典镜头带你穿越广州

  《掂过碌蔗:叶健强带你穿越广州》新书发布会昨日在2024羊城书展主会场举行。

  该书收录了叶健强自20世纪70年代起“跑街”所拍摄的经典照片,如《大姐大打“大哥大”》《长辫入袋》《蚊帐捞鱼》《绝版天窗》……作品主题紧贴时代脉络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体现广州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广州人的精神气质。

  “我在现场感受到一种平常心,正如广州人在平常心中显露不平常,这是广州人的伟大之处,也体现了广州人的勤劳、务实。”叶健强告诉记者,新书记录了他“跑街”50年来的风雨,体现了广州人有梦想、有搏斗、有希望的精神力量。

  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特意来到现场,为新书发布送上祝贺。“当年我每天打开报纸,第一时间就去找《叶健强跑街》专栏作品,里面的照片真的非常经典。如今,广州街头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那些作品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黄俊英在发布会致辞中表示,叶健强的影像作品折射出广州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脉络,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叶健强长期致力于用镜头记录广州的变迁,展现了一代广东新闻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对家园的深厚情感。由他创办的《叶健强跑街》摄影专栏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保存了原汁原味的系统资料,让人们从多个角度看到广州影像。

  舞台屏幕上,一张张经典照片带读者们进入时光隧道,一张名为《“奶爸”一族》的照片赢得满座欢呼。如今已不再年轻的“奶爸”李直路从照片走进现实,来到舞台中央。他脱下帽子展示岁月在头顶“肆虐”的痕迹,诙谐地向镜头里曾经的自己打招呼。

  “照片聚焦的是妇幼商场一角,一群大男人当起了奶爸。尽管初为人父,但他们的动作很标准,神情很专注。”叶健强回忆着当年无意中拍下的瞬间。2012年的父亲节,距离照片登报已有19年,在热心读者的报料下,叶健强与李直路再续前缘,拍下《奶爸续集》。如今,李直路的儿子也成了“二代奶爸”,一家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会上还进行了赠书、赠书法作品环节。叶健强将广东书法家何伯昌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掂过碌蔗》赠予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祝愿2024羊城书展圆满成功。

  “这些都是我‘细路仔个阵’(意为‘小时候’)每天看到的画面,现在家里还有砂煲,补砂煲用到的铁线、砂铲也能找出来。”现场,70岁的梁伯指着书中作品《补砂煲》告诉记者,他是南国书香节的“老读者”,看到满载童年记忆的摄影集很激动,决定带一本回家,让孙子们看看昔日的羊城岁月。

  来自湖北的“95后”读者小周告诉记者,尽管书里记录的都是对她来说比较陌生的20世纪广州街景,但像20世纪80年代女性穿旗袍结婚、现在的女性在东山口穿旗袍自拍等今昔对比让她印象深刻,增添了对广州城市变迁的线性感受。“书里有很多不认识的粤语,也算是有了一个契机,让自己查字典学粤语。”她笑着说。

  发布会尾声,活动迎来了另一亮点:“敬过去,拍当下,赢未来——叶Sir带你走读岭南·穿越广州研学活动”的启动仪式。青少年们将在叶建强新书的指引下一同走街串巷,用他们的笔触和镜头记录广州的风貌。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通讯员南豆)

  小学生上台表演五禽戏吸睛

  广东名医德叔团队现场教时节养生

  “今天暑气重但突然有一场暴雨,属于明显的秋季特征。今年秋天会比较凉、风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大家要注意清热解暑和温补并重。”广东省中医院的张曈医生作为作者团队的一员,在《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分享会上贴心地说。

  “德叔(张忠德)将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娓娓道来,和我们一起认识中医养生内涵,领略传统智慧珍宝……”大屏幕播放着“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盛典节目中,《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入选年度“中国好书”榜单的荣耀时刻。2024南国书香节开幕首日,由广东科技出版社主办的“中国人的健康智慧——中国好书《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分享会暨‘文化润疆’民文版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领衔编撰,以近10年编写的原创健康科普专栏为素材,从中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健康科普知识,将常见的临床典型案例与二十四节气民俗特点、气候特点中隐藏的中医养生智慧相结合,并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针对时令养生要点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作者团队——广东省中医院德叔团队登台,围绕“立秋保健防病”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中医养生智慧。“秋季是肺系疾病高发季节,因此对鼻、咽等呼吸道的保护十分重要。”张曈医生现场传授初秋调养经验,“我们平时可以用刮痧板刮照海穴、风府穴、大椎穴,起到养阴利咽喉的效果。我们的身体状况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对天气多一点敏感,再运用对应的养生防病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就能使身体处于平和健康的状态。”

  时节养生讲究顺时养生。何为“顺时养生”?中医最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就是在对的时节做对的事。不同时节的养生,重点大有不同。推广顺时养生的方法,可以促使大众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只有因时制宜,才能顺应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身体。

  广东省中医院德叔团队还对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对一食养建议指导。“民以食为天”与中医养生智慧完美相融,让“顺时而食”“药补不如食补”的食养习惯体现在日常三餐四季之中。一个妈妈带着双胞胎孩子来到现场感谢德叔团队,“向德叔团队和全天下医生致敬”。因为孩子们出生时体重小,一直不怎么长肉,去了省中医院就诊后,按照医嘱合理调养,孩子们如今长得健康活泼。而“德叔杏林研学中队”——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的学生上台表演的健儿操、五禽戏等吸引了一大拨人来观看,“有点厉害哦!” 一个孩子在台下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起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广州日报202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A5首批名家亮相 广州读者热捧 孙珺 陆漪蔚 吴波2024-08-17 2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