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养老院看到年轻人拍短视频庆祝长者生日,场面温馨。
扫码看如何做好养老计划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年轻人有没有自己的养老计划?在不少人的幻想中,养老生活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有“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而一些年轻人也对“抱团养老”“旅居养老”感兴趣。大家未来想去哪个城市养老?想过怎样的养老生活?你对家中老人的养老如何规划?听广州日报小编说说养老那些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小满、李思涵、梁倩薇、林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张宇
异地养老要考虑是否适应气候和饮食习惯
虽然我已人到中年,但目前尚未好好设想过养老问题。我是一个爱旅游的人,曾经设想过退休以后天南地北地游山玩水,现在身体状况不是很理想,对老年旅游的设想开始打折扣。
我不太倾向于去养老院,主要是性格问题,一是我不太习惯和陌生人一起群居;二是养老院有严格的作息要求,我可能适应不了。但是养老院也有好处,一是24小时有人值守,对于孤寡老人来说,人身安全有基本保障;二是环境相对比较好;三是对习惯热闹的人来说,能认识很多新朋友。选择是否入住养老院要考虑的还有费用,养老院的服务和价格成正比,现在一些企业试验的养老社区还需要观察。
年轻时,有很多人设想过等老了以后,朋友亲戚住在一起,人们都熟悉,互相照顾起来也放心,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平时不被注意的生活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铁杆兄弟,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产生摩擦。日常开销怎么分摊?做饭谁来做?谁和谁同屋?生病了谁来照顾?细细说来都是潜在的矛盾。
因为爱旅游,我也去了全国很多地方。我比较喜欢热带和亚热带,云南的西双版纳是我心仪的目的地。需要注意的是,要长期居住在外地,首先要考虑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其次是否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最后就是医疗,人老了身体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国家持续推进异地医保结算建设,解决了很多难题,但每个想去异地养老的人还是要多做功课。(赵小满)
健康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无比重要
现在很多超过30岁的独生子女已经在存父母和自己的养老金了。可能是经历过家人生病和自己住院的双重打击,被生活“软磨硬泡”“翻面煎烤”后,我的风险意识突然觉醒,开源节流、强制储蓄、保险兜底、理财成了必须补上的课,去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我突然意识到,健康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无比重要,千万不要预支和“贩卖”健康。
在我的认知里,老了并不等同于忙于照顾后代、需要他人护理的刻板印象,在相遇的所有生命形态里,见过60岁后每天早上读英语、重新留英读书的导师,在她的任务清单里,还有几本未出版的书;也见过背着相机想爬顶楼取景,最后无奈撤回却因尝试而开心、自洽而富足的年迈朋友。
在养老规划里,我希望能坚持终身学习,能够行动自由、财富自由、精神自由、选择自由,会取悦自己,如果非要一种形式,或许是低密度的旅居和居家养老混搭的状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还健康体面地生活着。
五六十岁,给自己房子做好适老化改造,安顿好家人,维系着深厚的朋友关系,去或面朝大海或归园田居且有着不错医疗条件的地方旅居,坚持做义工,逐步完成自己的愿望清单,尝试学习新事物;垂暮之年,提前确定监护人,参加类似跨代共居的社区,习得坦然的生死观,提前联系临终关怀机构,做好生死三约,不给别人拖后腿。
回到眼下,从现在起,丰盛自己的精神生活,找到可以热爱很久的爱好,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强制必要的经济储备、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赶上更迭的时代观念,维系亲密关系,终身学习、向内探求,为最坏的结果做好托底,也不为未知的未来而焦虑。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在可控的范围内去顺应生命的安排。 (李思涵)
规划养老 年轻人的优势是“时间”
年轻人做养老规划,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因为养老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财务、人力、健康都要纳入考虑,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去搭建——而时间,往往能让成本降低。
就拿退休后的财务体系来说。许多人都知道,光靠储蓄和退休金是不大踏实的,所以会关注一些退休理财计划——而这些理财计划,无一例外,都需要我们在户口中存入一大笔钱。
比如有些分红型计划,多年来,红利一直维持在5%~6%。只要我们的户口中有24万元,就能每年领取1.2万~1.44万元,也就是说,每个月有超过1000元的额外收入。
24万元是较大的资金成本。如果要一次性拿出来,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吃力的。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到30年,每个月定投400元,5%~6%年红利转投,那么不用30年,目标就可以达成了。
在投资界,收益被誉为“时间的玫瑰”。只要日子有功,就会开花结果。而年轻人,无疑是最有资本去摘取玫瑰的人。
再说人力——在过去,老人只能依靠家族养老。为了能获得家族的照拂,许多人都付出了不小的成本。就算家族不健康,关系不幸福,他们依然会长时间默默忍耐,只为“最后那几年”能够获得亲人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老人的选择正在增加。
如今,广州的公共养老已拥有专门的助餐配餐服务、集体康乐、健康监测、平安钟、老人院等分级体系,满足初老、中老等不同阶段的需要。这些服务正被不断细分优化。
AI时代,家务机器人也成了公众焦点。在特定环境中,最新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早晨拉开窗帘、浇花、打扫房间、泡咖啡……这样的机器人,让大家开始憧憬它们在养老事业的广阔前景。
以上这些关于养老的变革,只要我们留意,都不难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我们可以早早打算,在年轻时就开始发力,为晚年做准备。这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路会走得更稳妥、更安心。(梁倩薇)
提前准备养老是善待自己的好办法
我开始认真考虑养老问题,就已接受了自己会老去的事实,无论是生物学上的,还是社会学上的老去。最近看《暮色将尽》,还是有一种距离感,但在松弛和幽默的故事里,作者想说的是,面临衰老,如何善待自己。把养老一事最大限度提前,也许就是善待自己的好办法。
有其他小编问我“养老策略”,我说“养儿子”。单身小编说“好,你赢了”。于是我给儿子棉哥发了一条信息“养了你才发现,我是人生赢家”。尽管棉哥经常说,人生规划是要当老师,这样能有足够的时间在我老去的时候照顾我。我不太愿意接受“养儿为防老”,所以我告诉他,我老了要去养老院。断断续续健身了10年,最近终于发奋图强、奋起直追,而且目标由倾向于减脂减重,转向增肌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原因是我更清楚意识到,随着年纪增长,肌肉会加快流失,对身体的保护减弱,与此同时,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也会不断走下坡路。如果棉哥对未来有宏图大志,那么,我的老去有可能是一个阻碍,我不想做一个不小心就摔、一摔就骨折的老人家。如果我能在年轻时做好准备,那么也许能延缓衰老带来的机能下降,给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没有顾虑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改变居住环境是我考虑的另一个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对于居住的要求也会变化,比如需要更安静的地方,有更多绿化,生活更加简单,但又不离群索居。所以我下一步的计划是搬离原来居住的闹市中央,迁至地铁沿线、远离中心城区的大型生活小区。而新家的适老化装修也要提上议程:防滑地砖、坡道、扶手等。好好养老最重要的条件不外乎两方面:准备好钱、准备好心。如果不愿意去跟老人们扎堆玩耍跳广场舞的,那我就只能在还算年轻时开始培养自己独处的乐趣,就像我妈妈给我规划的晚年生活:弹弹钢琴、写写书画。总之,只养老,不带孙。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