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眼健康 专家有锦囊

“全国爱眼日”广州日报记者探访眼科名医团队 带来不同年龄阶段护眼新知
广州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梁超仪、何雪华、翁淑贤、徐依励、张青梅、吴婉虹、周洁莹

一位年轻人正在帮老年人辨别包装上的小字。

一个孩子正在接受视力检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摄)

  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眼睛的健康关乎我们全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

  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到中老年,在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呵护眼健康?在全国爱眼日之际,广州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广州各大三甲医院眼科名医团队,挖掘最新眼科临床诊疗和人工智能高新技术,针对生命进程中的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不同阶段的常见眼疾进行了深入采写,助力为全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保驾护航。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何雪华、翁淑贤、徐依励、张青梅、吴婉虹、周洁莹 通讯员邰梦云、唐艳丽、张蓝溪、梁嘉韵、许咏怡、朱一艺、廖温勃、徐心怡、吴子英、杜红彦、黄曼萍、卢钰仪、韩羽柔

  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婴幼儿:居家观察有这些异常要提高警惕

  婴幼儿时期身体器官发育迅速,眼部也是一样。这时如果未能及时发现一些致盲或可造成视觉损伤的眼部疾病,并及时进行干预,就很容易失去发展良好视力的机会,影响一生健康。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小儿眼病与眼遗传病科的黄莉副主任医师介绍,婴幼儿时期,从眼睛的解剖结构来看,眼表的眼疾有结膜炎、角膜炎等,眼前段疾病包括眼前段发育异常,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等,眼后段的眼疾有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眼疾,此外,还有涉及屈光系统的情况,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要截获这些眼疾的信号,除了从新生儿期开始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外,家长也应发挥好居家监测的角色,当婴幼儿出现一些异常的信号时,能够及时反应。

  “观察孩子的眼睛是否有发红,眼睛是否发白,这些可以肉眼看到,而在孩子用眼时,可观察是否有追光、追物的应答反应。”黄莉提醒,如果孩子经常斜头、歪头视物,或者需要非常近距离才能视物,都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此外,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有时患儿发病时只是单只眼睛发病,因此日常互动时,也要注意遮挡单眼进行观察,看是否有单眼用眼行为异常的情况。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渗透医疗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的研究团队牵头研发出了全国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筛查系统,家长居家用手机让幼儿观看3分钟左右的动画片,线上的智能系统通过采集婴幼儿注视行为便可完成筛查,实现了对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16种婴幼儿常见致盲眼病的早期检测。如今,这个智能系统小程序“AI宝睛灵”在广州日报新花城健康板块已上线。

  青少年:应重视近视的矫正和控制

  青少年时期的近视防控对于一生的眼健康来说十分重要。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胡一骏表示,除了需要有效运用4种方式干预近视外,更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近视防控,“多到户外去活动,多晒太阳,多运动”非常重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胡一骏解读指出,《指南》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更新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上的改变,强调要有效干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

  对于近视的矫正和控制包括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手术矫正4种方式。儿童青少年一旦发生近视,最基本的就是要戴眼镜,可佩戴单光眼镜用于近视矫正,让孩子看得清楚;也可佩戴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用于矫正并延缓近视进展;可白天佩戴特殊设计的软性接触镜或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镜),缓解近视进展;晚上睡觉时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也被证实可以延缓近视进展。

  胡一骏提醒,一些家长认为“眼镜越戴,度数越深”,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近视是会发展的,如果要戴眼镜而不戴,近视度数的加深反而更快。此外,戴了眼镜、做了近视手术以后,获得了不错的视力,但其实近视的“体质”并未改变,仍然要强调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复查。

  此外,胡一骏特别提醒,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观察到,就诊患儿如果两个眼睛的度数相差较大或者眼睛有斜视,容易合并有脊柱侧弯,“由于脊柱侧弯后,孩子处于姿态不正的状态,可导致两个眼睛的视觉不平衡,可发生近视或加快近视的发展。如果确实发生脊柱侧弯,建议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中老年:控制基础疾病 还要重视眼底检查

  “一周前发现眼前有黑影,现在感觉几乎看不见了……”令王阿姨(化名)意想不到的是,眼睛出现的毛病居然和糖尿病有关,她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万鹏霞教授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开始可能稍有视物模糊,随后眼前有黑影飘动和视力下降,疾病进一步进展时则会合并黄斑水肿以及视物扭曲,到晚期时,眼前出现的黑影增多、增厚,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万鹏霞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应六个月检查一次眼底;一旦确诊糖网,应根据严重程度遵医嘱定期复查。眼底检查可以简单理解为给眼底“拍张照”,对糖尿病早期眼底病变筛查很必要。此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眼底视网膜的层次,敏感度高。必要时还会施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检查。

  “糖网的预防和治疗中最关键的是控制好血糖。”万鹏霞说,同时也要控制好血压和血脂。对于糖网早期患者,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也可以减缓糖网进展。根据糖网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眼科医生会判断是否需要激光治疗,或是施行玻璃体腔注药术,必要时还会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高龄+基础病

  不再是白内障手术“拦路虎”

  105岁老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也能接受白内障手术?

  “没错,这是我们做过的患者年纪最大的白内障手术。”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组组长、广州市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沙翔垠教授坦言:白内障是年龄相关性较强的常见眼病。不少老年人除了随着年龄增长,看世界的“镜头”逐渐老化——眼内晶状体不同程度变混浊形成白内障影响视力之外,同时也可能存在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担心手术麻醉潜在各种并发症风险,所以即便白内障已经明显影响到视力,给生活带来不便,但也迟迟不敢接受手术。

  沙翔垠解释说,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已经非常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一般情况下手术无须全身麻醉,只需使用麻醉眼药水或凝胶做局部的眼睛表面麻醉,使眼睛手术周围区域在手术时不会感到疼痛,技术娴熟的医生甚至最快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手术。所以,年龄和基础病不再是白内障手术的绝对“禁忌”,只要术前做好评估,控制好基础病,大多数老人患者还是能安全接受手术的。

  日常护眼有招:眼睛又干又痒 中医特色疗法有助缓解症状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屏幕的广泛使用,眼睛又干又痒这一类的眼部症状变得越来越常见,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徐宁主任医师提醒,眼睛又干又痒时,应先排查病因,病因可以是干眼症,也可以是结膜炎,还有可能是睑缘“住”进了虫子。

  “我们人体或多或少都有螨虫寄生,眼睛内蠕形螨的感染也十分常见。”徐宁介绍,当眼内虫子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打破眼表的稳态,导致睑缘慢性炎症性反应——蠕形螨睑缘炎,进而导致干眼、异物感、睑板腺的异常以及睫毛脱落异常。

  徐宁表示,蠕形螨睑缘炎可见于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卫生条件差及使用共用卫生洁具等均可使蠕形螨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人体。因此,日常防护应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清洁和晾晒枕巾、毛巾等个人用品,并避免与他人共用卫生洁具。

  对于干眼症和其他眼疾导致眼干、眼痒的症状,在中医领域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主任李建良主任医师介绍,干眼症在中医学归于“白涩症”“燥症”等范畴,其病机可概述为肝肾亏虚、肺阴不足、肝经风热、脾胃湿热等。在临床上,除了采用柴芩润目方、养阴清热汤等中药汤剂进行辨证施治之外,经穴按揉、针刺、雷火灸及中药外用熏蒸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都能有效缓解干眼症状。

  在日常护眼明目的保健中,珠江医院中医科梁东辉教授从中医角度推荐三道中医茶饮。

  缓解视疲劳:

  枸杞子、菊花、石斛、麦冬、桑叶、荆芥穗、木贼草、银花、薄荷各10克。

  做法:将以上药物加水煎沸后倒入小口保温壶中,以蒸汽熏蒸双眼。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益精养血,缓解视力疲劳。

  治疗干眼症:

  当归、麦冬、知母、沙参、白菊花、枸杞子、黄芪、柴胡、升麻、白芍各10克,甘草6克。

  做法:将以上药物加水煎沸后倒入小口保温壶中,以蒸汽熏蒸双眼。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润燥明目,主治干眼症。

  结膜炎眼分泌物增多:

  金银花10克、蒲公英1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

  做法:将以上药物加水煎沸后倒入小口保温壶中,以蒸汽熏蒸双眼。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广州日报健康周刊A12护航眼健康 专家有锦囊 梁超仪、何雪华、翁淑贤、徐依励、张青梅、吴婉虹、周洁莹2024-06-07 2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