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主线已正式建成通车。

隧道和地面交界处过渡带上的黄色框架格外引人注目。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蒋偲 通讯员李宇摄影报道)记者昨日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由该局建设的深圳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主线已正式建成通车。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首例快速路主辅道全部下沉工程。
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本次下沉隧道段主线开通,并保留南侧两条疏解道路作为辅道临时使用,可有效缓解滨海大道东行方向的交通压力,解决沙河东立交转滨海大道、深圳湾公园3号停车场等交通节点拥堵的问题,约提高通行率40%。同时主道的开通也释放了疏解路与辅道的冲突节点,对项目后续辅道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为项目全线正式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双向8车道通行率显著提升
深圳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项目西起沙河东路立交,东至广深高速,跨南山、福田两区,全长5950米。其中总部基地段全线下沉,下沉隧道段长度为1560米,地面改造段长度为4390米。改造后主线为双向8车道,时速80公里,辅道为双向6车道,时速40公里。
根据相关设计团队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介绍,滨海大道下沉隧道的建设,将推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段形成“地面+地下”立体化交通,满足深超总开发产生的大量交通到发需求,改造后,滨海大道交通瓶颈被消除,通行率将显著提升;并实现与超总片区进出交通高效便捷转换,支撑超级总部片区高强度、高标准开发;另外可释放出一片面积约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绿地,消除滨海大道对深圳湾景观带的分隔,促进城市建筑与滨海景观融合,提供更高品质公共空间。
据悉,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剩余的辅道建设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完工,届时将形成主道双向8车道和辅道双向6车道的整体规模。项目建成后,滨海大道将有效串联桂庙路隧道、滨河大道,缓解了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问题;下沉隧道预留2进2出匝道连接深超总地下路网,可满足深超总开发产生的大量交通到发需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段将形成“地面+地下”立体化交通,消除滨海大道对深圳湾景观带的分隔,促进城市建筑与滨海景观融合,提供更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湾区活力新引擎。
智慧隧道采用多项新工艺
昨日,记者驾车进入装饰一新的滨海下沉隧道内部,在隧道和地面交界处的过渡带上,黄色的框架格外引人注目。中铁四局滨海大道项目负责人冯金告诉记者,隧道出入口采用钢结构框架,顶部镶嵌小块密集的钢结构,装上吸声板,其余处则直接镂空。当日光自然投射进隧道,就会形成星星点点的光亮,实现“引景入城”的空间效果。这种创新设计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还能帮助司机在行车时更好地适应明暗光线变化,提高驾驶安全性。
滨海大道下沉隧道整体采用“消隐式”装修,在隧道内行车时基本看不到管线,内壁全部采用白色的搪瓷钢板装饰。往隧道深处走,每隔一段距离,便可看到顶部有一处类似微型基站的通信器材。这是滨海大道下沉改造的又一新试点——采用华为最新的雷视融合一体机和鸿蒙控制器,可以精准掌握经过隧道车辆的行车轨迹,全息态势监测隧道实况,针对多种异常事件实现秒级预警,以及相关机电设备的精准联控,有效提高事件发现和应急处置效率,助力滨海隧道安全运营。
此外,滨海隧道的地面平整度也远优于现行规范标准,行车平稳舒适,毫无颠簸,驾驶舒适性大大提升。
轨道、公交、隧道、地下空间多系统一体化工程
据悉,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下沉隧道段集城市道路下沉、地下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穗莞深城际站、超级总部地下空间等综合交通设施与地下空间开发于一体,在地下形成4层空间。其中,地下一层为隧道上部空腔开发层与超总地下空间衔接;地下二层为北侧主辅道路、南侧主线道路以及北侧地下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地下三层为南侧辅道、南侧港湾式停靠站及穗莞深城际站站厅层;地下四层为穗莞深城际站站台层。下沉隧道段南北辅道分别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在深湾支二街、深湾二路设两对进出匝道与超总地下环路衔接。
这一集“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树立了城市中心片区发展“深圳新模式”,也令项目在建设工程中吸引了全球目光。在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上,深圳市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项目荣获第九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年度工程大奖。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深圳市重点发展区域之一,与香港隔海相望,用地面积117.4万平方米,规划总开发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致力于构建集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世界级滨海客厅于一体的未来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