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展示的机器人产品。
如果说传统制造业大市是佛山的“底气”,那么善于纳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则为佛山带来了“朝气”。在这片热土上,无数优秀的企业和品牌崭露头角,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逐渐壮大,最终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未来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佛山制造业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市场的机遇;以更包容的心态,吸纳各方智慧,共谋发展;以更优质的服务,满足企业需求,赢得市场信任。佛山将继续保持其“朝气”,在制造业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刘鹏飞、冯嘉敏、李传智、黄健源
城市底蕴 完善的产业链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位于南海桂城的林至科技,如今已是世界领先的极限缓冲材料与冲击防护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其研发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无论是人体防护安全、工业安全、电子设备振动防护,还是航空航天和体育运动中,都能在极限缓冲吸能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林至科技集团董事长、佛山卓越工程师王博伟回想起多年前他与佛山“结缘”的经历时表示,当时他有一个发明成果需要转化,为此要生产一个控制设备。他在全国找了许多地方,要不就是没有能力制造,要不就是成本过高。在朋友的引荐下,他来到了南海的桂城和大沥,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但能够生产该控制设备,而且成本也大大低于他的预期。“这是一个我之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价格。”不仅如此,他的设备所需要的各种模具,这里都一应俱全,同样价廉物美。
产业链的完整性、互补性和协同性,正是这座制造之城的魅力所在。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成品组装,都可以在本地完成。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得佛山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就是这场“偶遇”,让王博伟见识到佛山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最终将公司落户佛山。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优势不仅存在于南海、顺德这样的制造强区,还带动了其他区的协同发展。“之所以选择在高明发展,一方面是高明区的塑料产业在全国排名位列前茅,另一方面整个大佛山在上下游,包括机械设备、智能装备有很好的配套,整体产业有优势。”广东天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佛山卓越工程师张国明表示,目前公司实现了从原材料薄膜到成品装饰膜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在价格上以及部分性能超过进口产品。
营商环境 惠企措施使新兴企业迅速成长
希荻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佛山市新兴产业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公司的芯片产品向消费类电子领域、汽车、云计算、存储以及通信等多个领域发展,并成功进入三星、小米、荣耀、奥迪、小鹏、红旗等优质合作客户的供应链。
据公司副总卢海航回忆,公司在发展之初举步维艰。希荻微成立于2012年,集成电路产业尚未成为“风口产业”,而芯片研发又需要高投入,而且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就在此时,南海区委区政府围绕公司的各类需求,提供了精细化的服务。2012年,希荻微作为佛山市南海区第一批“蓝海人才计划”A类人才团队企业获得政策扶持与资助,2014年又获得了全市第一笔“佛山科技贷”,这些资金迅速让希荻微站稳了脚跟。
最近,南海桂城更是腾挪优质空间供给优质产业项目,将映月新城一片住宅用地改为工业用地,供希荻微建设总部基地。这种腾挪土地的做法,也体现了桂城乃至整个佛山坚定产业发展,在中心城区留土地给产业,做强本土企业的决心。
近年来,佛山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从空间重构、土地供给、园区建设、政务服务、法治环境、招商机制六个方面推进改革,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像希荻微这样,得益于当地政策措施而快速成长的企业不在少数。
“政府把营商环境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我选择佛山的原因。”佛山市中研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也深有同感。公司负责人表示,在2008年公司成立之初,政府部门为了公司选址连开8次会议。如今,中研磁电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及广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纳米软磁材料出货量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
创新赋能 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产科融合聚变
佛山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当家,走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发展之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案例比比皆是。2015年8月,佛山市人民政府牵头成立的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装备院”)就是其中之一。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智能装备院以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目前已发展成华南地区领先的集智能装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星表示,智能装备院已攻克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卡脖子”技术核心系统的难题。目前,研究院已引进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9家,其中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华数机器人和登奇机电2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孵化企业累计营业收入已超过23亿元,累计纳税近5000万元;培育华数机器人发展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品牌之一,实现了佛山本土机器人品牌的规模化应用。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佛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二;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36万人,市科技创新团队235个,带动集聚19个院士团队落地佛山;获省科技奖10项,获奖数量连续4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实现国家级科创平台“零”的突破。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两个科创平台——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为佛山高端制造业开发“智力引擎”提供新路径。
截至2023年底,季华实验室孵化了20家科技企业,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50项,信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仙湖实验室启动建设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全球首台氨氢融合零碳重型商用卡车直喷内燃机成功点火。
记者手记:传承与创新,铸就新未来
佛山,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拥有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的制造业体系。无论是传统的家具、陶瓷,还是新兴的新能源、新材料,都在这里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这些产业不仅为佛山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也为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佛山制造业更是展现出了无比的活力和决心。佛山深知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全球市场的竞争,积极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与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积极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佛山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无数优秀的企业和品牌崭露头角,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佛山制造业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座制造之城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为中国的制造业崛起贡献更多佛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