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出圈”又要闭环是传统产业实现跃迁的机遇 调研团队畅言:

未来属于全链条“通关玩家”

广州日报 2024年05月09日 钟达文、谭伟婷

SHEIN创新中心

尚品宅配工作人员进行家居设计。

调研团来到邓兆萍工作室进行调研。

扫码看专题报道

扫码看视频,体验广州传统产业跃迁之路

  观察剖析

  挑战何在?

  企业数字化转型内需动力待加强

  众所周知,广州拥有多年积淀形成的都市消费品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势。有声音认为,在如今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时间点,“老产业优势”可能反而会形成“路径惯性”,甚至成为“拖累”广州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包袱”。对此观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表示不认同:“产业链上下游稳定、供应链体系健全,以及立体物流运输的交通体系”,都是广州深厚产业基础带来的“高起点”,是无论“新老产业”都可以“共享”的有利条件。

  纺织服装产业与家居产业在广州颇有共同点:规模大、品类全、生产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其中,服装及关联企业近5万家,服装品牌商标超7000个,销售额约占全国10%;广州的定制家居行业的产业规模也超过了2000亿元。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从化区工商联主席、广州市家具行业协会会长梁纳新认为,广州家具产业是吸纳普通就业人数多、产业创新快、富含活力的制造业之一,“在3月份的中国家博会(广州)展会上,我们也看到了这个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多企业推出了以绿色环保、家居健康为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

  数据也印证了专家们的看法。据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市化妆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制品等行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6.2%、12.0%、13.8%,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广东省定制家居协会秘书长、广州定制家居展创始人曾勇梳理了广州九大定制家居企业2023年年报,“这些总部在广州的龙头企业依然呈现增长趋势”,曾勇说,“其中,尚品宅配、索菲亚、欧派家居的净利润增长均在12%以上。”

  广州的这些传统产业非但不“拖后腿”,更一直是“稳中求进”的“优等生”。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产业的跃迁,既需要“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提升。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新智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曹长林认为,广州时尚和家居等优势产业集聚,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因此传统产业在广州大有用武之地。“广州的传统行业以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为主,数字化、智能化为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让他们更容易在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双链’优化和升级。”

  不过,传统行业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广州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党组成员、副主任洪芹华形容这一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如服装产业,在电商、直播等互联网消费兴起,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等消费新趋势倒逼下,服装产业‘以产定销’的传统生产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洪芹华说。

  曾勇在家居行业中也看到类似的趋势,“以定制家居为例,传统做法是设计师设计好一张桌子一个柜子或者一组产品,然后批量生产一万个,再分销给供应商,最后在终端给消费者选购。而现在做法完全不同,定制家居行业要将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制造一体化,最大化收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给出精准方案,再转化成规模化生产出优质优价的产品服务广大消费者。”

  新旧动能转换的动能仍在持续积蓄中。洪芹华认为,一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缺乏内需动力。“成本过大、效益不明显是部分企业主动升级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新机何在?

  转型应从“全链”着眼“新处”着手

  既要出圈,又要闭环——这是传统行业面对的难题,也是实现跃迁的机遇——谁能率先做到这一点,谁就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活力。

  在这方面,广州的独角兽企业SHEIN就是“模板”之一。从研发、设计、技术输出、柔性生产、电商销售,甚至到最后的二手时尚商品循环利用……SHEIN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都有较强的掌控力。SHEIN之所以能将“小单快反”玩得这么“溜”,离不开柔性按需供应链标准和创新技术的研发。而在生产制造环节,SHEIN更持续向产业链供应商输出“数字化柔性按需”生产模式与供应模式,例如Forever21、澳大利亚设计师Alice McCall 等都已经开始应用SHEIN的创新供应链。

  致景科技则在“云端”实现了“出圈与闭环”,他们的探索是“天工选款平台”——一套全流程的云端协同生态体系,从大数据流行趋势研判、数智设计打版、面辅料采购、大货生产,到仓配物流一体化、一站式柔性供应链服务,全流程都由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链路数智化技术推动,高效匹配服装“小单快反、以需定产”的新业态。以设计打版环节为例,“天工选款平台”通过数智Fashion 3D系统实现数字样衣、3D线上打版,设计师、版师、服装厂随时随地可以在“云端”线上查看样衣,参与审版,推新款的速度大大提升。在生产环节,通过“易菲”服装制造数字化系统,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测生产状况、提升工厂生产管理效率。广州的一家服装厂在引入致景科技的Fashion 3D后,在服装的设计打版周期上从T+5交付提升到T+3,设计成本降低了70%。

  从“大”到“强”,还需“全链”着眼、“新处”着手。众多行业者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传统产业的未来,属于能在全产业链“打通关”的玩家。

  既有核心技术,更有设计高度的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得主邓兆萍,梦想着做一个全产业链平台。她计划以轶纶95纤维为核心技术,搭建一个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全品类销售平台。

  广州市人大代表林绮芳对邓兆萍的计划很感兴趣,“我所在的职业技术学校既有电商,也有设计的专业人才,完全可能建立产教联盟,为广州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两人在调研现场就对产教联盟的可行性进行了一番讨论。

  谢宝剑认为,新质生产力在整个传统制造业的全链条都可以发力,从原材料、生产端、设计研发端到市场渠道拓展等各个环节嵌入,进而提升传统产业的生命力,延长其产业链条,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数据,利用AI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找准转型的发力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着重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服装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迈进的核心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对产业链进行全面重构,不仅包括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还包括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提供,彻底颠覆了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传统运行逻辑,重塑了商业模式,重构了生产组织方式。”

  调研建议

  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让企业勇于转型大胆升级

  如何让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更足,是多位调研组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打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是首要的。“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是贯穿于全产业链的,因此政府部门的政策协同非常重要。”谢宝剑认为,政府要把握好“度”,尤其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做好衔接,在推动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政策上,既不能一哄而上,又不能缺乏支持。

  “可以搭建平台与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洪芹华说,“特别是大力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数字化升级成本,打通企业‘不想转’的痛点。”

  日前,“耐心资本”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提及。这一“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能提高产业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确定性”。曹长林也关注到财税政策引导和金融活水支持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特别是对传统产业更新换代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扶持,通过私募或产业型基金来助力产业融合,让传统产业发展得更好。”

  探索“新型现代学徒制” 让“数智”转型“有人可用”

  中高端人才是研发创新的重要支撑。林绮芳认为,广州在人才培养上应要有系统观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链的前端,即产教融合”,林绮芳说,“要解决人才断档和接续培养的问题,基于产业园区的‘产教联合体’是重要选项之一,尽快充分利用广州的传统产业优势,在新赛道和新平台来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

  林绮芳还提到了一种“新型现代学徒制”。所谓“新型现代学徒制”,与以往那种“跟我学,什么都听我的”的培养模式不一样,即借助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双老师”建立“长学制”。“换句话说,随着学生从中专到高职,甚至到本科阶段的升级,他的师父可能一直在变,但‘升学与就业并重’理念一直贯通于整个学制中。”她说,“如此一来,中专并不是职业技术学生的终点,而是起点,他们的路能越走越宽,传统产业自然也会有更宽的路径。”

  加强“协同共享” 让产业创新“灵感”不断

  梁纳新将家居家具行业的转型拓展总结为两个“度”:深度和宽度。“如办公家具领域,广州已经有一些头部企业投入到医疗养老细分领域中;在传统红木家具领域,更多的企业以国潮文化、非遗文创、历史经典等融入产品开发与营销中。”陈峰则更看重新型材料的应用,“材料是构筑稳固而强大的产业基础的重要支柱。新材料的研发不仅可以推动服装产品性能升级,还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和价值链的提升。”他建议:“培育壮大服装产业新质生产力,应加强产业数字化建设,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构建高效协同、反应迅速的产业互联网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效能和市场适应性。同时,要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与传统工艺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设计和工艺再造,赋予服装产品更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以此实现从‘制造’向‘智造’乃至‘创造’的转变。”

  如何让产业创新“灵感”不断?洪芹华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的秘诀是“协同共享”。“要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和创新团队参与,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调研手记

  没有落后的产业 只有落后的企业

  “纺织服装行业算传统行业吗?”在调研过程中,有调研组成员向邓兆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后者略为思索后回答:“纺织服装行业既是传统行业,也是朝阳行业。通过材料、设计和生产力不断变革、创新,才能走在时代前列。”邓兆萍的回答,用于评价其他一些传统行业也同样适用。

  新质生产力大潮既起,无人愿意置身事外;产业跃迁的火焰点燃,无人可以隔岸观火。

  于传统产业从业者而言,转型升级可能是“生死考验”。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和记者们接触到的多数传统行业从业者都清楚认识到:所谓传统不是包袱,而是积累,更是资源。他们大多拥有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专业沉淀,即便如希音这样的产业“新贵”,其创始人团队在供应链里的长久积累,才是它能迅速崛起的关键。也许他们没有站在风口,但是他们早已历经风雨,能敏锐感受到风向的变化。“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人比传统产业从业者更能领会这句话的真意。

  于全产业链参与者而言,虽然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到“从0到1”的创新“故事”,但“从1到10”乃至100、1000的拓展和更新也同样重要。传统产业的积淀正是那个“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传统产业是产业生态的“底座”,失去了“底座”,再多的AI、数智化、机器人都可能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对待新质生产力的态度上,“喜新”理所当然,但“厌旧”殊不可取。

  于一个城市而言,传统行业的成功转型,更具有全局意义。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韧性十足、沉淀深厚,如何更好发挥传统产业韧性、激活原有产业资源,既是必答题,又是新机遇。正如广东省定制家居协会秘书长、广州定制家居展创始人曾勇所说,对于广州来说,传统产业的升级,其实是“持续深化全球‘定制之都’和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定制化转型升级,最终将有望培育一批新的“广州定制”“广州设计”品牌。新质生产力在全产业链条的渗透,要求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能在城市乃至大区域的一体规划中发生“聚变”,迸发出更惊人的能量。在这个“聚变”过程中,传统产业完全有可能催生和反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他们提供创新灵感和应用场景,甚至打开一片全新的蓝海。

  百花万木齐争春,才是产业生态的“理想之城”。

广州日报“发现广州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A7未来属于全链条“通关玩家” 钟达文、谭伟婷2024-05-09 2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