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业航天应用前景广阔 太空游将不再是梦想

单次搭载7名乘客 体验10分钟“宇航员”

广州日报 2024年04月25日 武威

“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 受访者供图

  不久后,普通人进入太空旅游或将不再是梦想,它已被一家广州商业航天公司提上日程。去年6月,广州生产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26星”的方式将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这也让人们对广州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充满了期待。如今,广州商业航天产业链正愈发壮大。商业航天背后有哪些硬科技支撑?将来会有哪些超出人们想象的应用场景?记者采访了航天专家和相关企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大运力、高可靠、低成本的液体运载火箭明年执飞

  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秦峰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副总师,主要负责火箭的总装测试工作。他介绍,“力箭一号”作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历时3年时间研制、共突破了6项重大关键技术和13项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

  谈到创纪录的“一箭26星”,李秦峰表示,火箭内部结构如金字塔,“金字塔越往上,就需要越紧凑才能越稳定。火箭的内部空间很小,为了防止飞起来摇晃,卫星需要非常紧密地组装。但这会增加星箭分离时卫星之间碰撞的概率,这是‘一箭26星’面临的最大难题。最终,我们通过几种手段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今,“一箭26星”的成功发射吸引了不少客户,李秦峰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不少订单在排队,甚至有的已经排到后年了。目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国内的商业卫星公司及科研机构。今年计划实施5次发射任务。”

  李秦峰表示,目前在商业航天领域,运载每千克货物的费用普遍为5万至10万元。团队目前正在研发的大运力、高可靠、低成本的液体运载火箭 “力箭二号”,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8吨,计划将于明年执行首飞任务,拟搭载低成本货运飞船等。

  “太空旅游未来将是非常好的商业航天项目,普通人在经过锻炼符合一定的标准后就可以来到太空‘观光’。”李秦峰介绍,亚轨道飞行器单次可搭载7名乘客,最大飞行高度将达100~120千米,乘客经过简单的专业培训,即可获得约10分钟的“宇航员”体验,其中包括约3分钟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体验。

  低空经济、车联网都有赖商业航天

  谈到商业航天的未来应用,中山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张锦绣教授表示,未来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大约仅占20%,其余80%集中在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和服务应用,比如车联网无人驾驶、低空经济无人机和飞行汽车智能导航和高速通信网等。“未来,随着天上的卫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把后端的地面设备和产业应用做上来。”

  张锦绣介绍,低轨遥感卫星,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都可以获得海量遥感数据,这可应用于城市楼宇、桥梁等大型设施的安全监测,如城市超高层建筑每年的沉降形变等。目前,因为数据获取得不及时和不均匀,还无法实现有效监测,但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实现城市大型设施的数字化监测将成为可能。

  商业航天在车联网、低空经济的应用同样重要。张锦绣介绍,“广东公路网非常密集,将来会是车联网应用的重要地域。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将提升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智慧出行体验,使得汽车成为一种多元化生活和智能服务的载体。同样由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低空飞行器支撑的低空经济,其发展跟商业航天也是密不可分的。”

  商业航天的低轨通信网络在广东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张锦绣介绍:“广东有大量的海岛、漫长的海岸线,岛屿和岛屿之间,人员和船只出海之后怎么来通信?以往的卫星通信价格贵、信号差、延迟长。而随着商业航天卫星通信网络的建设,利用手机直接接入卫星网络进行通信,这对于沿海省份的广东来说,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广州形成商业航天闭环生态

  谈到广州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李秦峰表示,广州对商业航天非常支持,着力将广州南沙打造成为商业航天“第三极”,南沙区也在去年年底出台相关办法,对企业初期融资支持、航天器研制补贴等各方面都予以支持。

  李秦峰表示,广州的产业链基础非常雄厚,不管是先进制造、软件乃至电子芯片,随着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不断扩展,这些基础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航天的各项设备要求非常高,需求量又不是很大,所以以往社会化企业愿意涉足这一领域的比较少。但随着近期国家低轨互联网立项,庞大的发射数量肉眼可见,这会对整个市场产生非常大的牵引带头作用,也会带动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企业加入到商业航天产业中来。”

  中山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张小虎认为,在商业航天领域,广州从空间应用到运载工具都有企业涉足,企业看中的就是大湾区在电子、材料方面的配套能力,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卫星的研制、发射,乃至将来的太空游,都有很大的发展想象空间。传统的航天跟商业航天存在互补,商业航天在成本控制、市场响应能力方面更强。“从供应链来看,大湾区的生产制造能力、配套能力,对商业航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商业航天普及性非常重要。”

  张锦绣也认为,广州商业航天的发展潜力巨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从卫星制造到发射服务,再到地面设备和产业应用,广州正逐步形成商业航天的闭环生态。

广州日报要闻A7单次搭载7名乘客 体验10分钟“宇航员” 武威2024-04-25 2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