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
张振刚
秦海鸥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一家孵化企业研发的无线探地雷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扫码和调研团队一起向“新”出发
下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到2.8毫米粗的机器人“手臂”,可精准切除肿瘤;鞋盒大小的雷达一照,墙内的钢筋一目了然;接力棒大小的传感器,能提早洞察大型设备“心脏”的问题……广州日报“发现广州新质生产力”调研团走进多个院所、企业,探访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案例,与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等各方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调研团队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 王桂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 张振刚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秦海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方晴、王维宣、王文宇、王钰舜
调研样本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广州赛灵力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巧捷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辛顿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水木星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调研报告/“发现广州新质生产力”调研课题组
本期统筹记者/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主笔/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除署名外)
通讯员/穗科宣、刘佳
系列统筹/汤新颖、张 毓 版式统筹/黄思勤
实地调研
摸不清市场需求 好技术一度成“鸡肋”
“创业过程中,您走过哪些弯路?”
“那真是太多了!我们以前费尽心思开发了一种人脸识别功能,让数字人可以判断人的情绪,从而采用不同话术来交流。我们以为客户很需要,但到了市场上,所有的客户都认为是‘鸡肋’,创新成了‘屠龙术’,毫无用武之地。”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广州赛灵力科技有限公司CEO付玟侃侃而谈。
“有了这次教训,我们才真正领悟到市场的重要性,尽管我们掌握数字人的所有底层技术,但找不准市场,一切都是泡影。”付玟说,如今公司的数字人可以担任辅导作业的“老师”、医生问诊随访的“助手”、旅游景区的导游,有了市场的需求,公司终于能够立足。
“拿着科技成果创业,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
“市场、市场,还是市场。”在黄埔华南新材料创新园,面对调研团的提问,广州巧捷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香港大学副教授郭嘉威斩钉截铁地说。
在该公司的“手术室”里,调研团看到,医生左手持手柄,控制着一只直径不到2.8毫米的柔性机械臂“抓手”,对黏膜层进行提拉、牵引等操作;右手操作另外一个手柄,控制着同样灵活的电刀,实现对肿瘤的整体精准切除;同时透过内窥镜,医生能清晰地看到“双手”的操作。目前,郭嘉威团队把全柔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推进到了长1.8米、直径2.5毫米的全球“极限”。但他始终认为,创业关键要有正确的人、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内地拥有全球顶尖的消化道和膀胱内镜医生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他们的技术得以施展妙用的前提。
“科创企业初入市场,该如何站稳脚跟?”
“不断复盘,不断了解市场。”广东辛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健回答说,“刚创业时,我们公司产品和另一家公司的同类产品竞标,尽管性能、价格都更有优势,但最后还是被拒了,理由是我们传感器做的案例还不够多。我们不断复盘,了解到现阶段传感器频响范围低、误差高、功耗高的痛点后,才最终融入市场。”
“如今我们的传感器精度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7.3%,能够提前发现设备的故障,对防止企业关键设备非计划停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健说。
“科创企业如何发现市场的痛点?”
“先做科研服务,摸清市场路数,是我们科研人员创业的一条好路子。”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内,广州水木星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雁群介绍道,他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多年来一直为国内大型基建公司提供科研服务,“这些积累最终让我发现了市场的真实痛点——探地雷达技术太落后了,找准问题后,我的创业变得十分顺利。”
陈雁群说,公司对原来的探地雷达进行了硬件升级改造,并通过AI技术不断提高准确率,原先的雷达精度差,准确率不到50%,现在能达到90%以上,“可以用于大坝、高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检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现状剖析
科技与产业从源头就必须紧密结合
国内技术经理人仍稀缺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过程中,除了读懂市场,科创者还需要哪些外部因素助力?
启动资金,不可或缺。
但一家科创企业负责人告诉调研团:“同道们经常反映的痛点是,投资者普遍很难看到好的科技成果,更乐于跟风,而一些真正有产业前景的技术成果则鲜人问津。我们迫切希望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人来引导科技投资。”
科创投资,前瞻性非常重要。
另一家科创企业董事长谈到,很多以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不是现在才来投资,而是前几年就看到前景开始投资。“科创投资的困境在于,越是新的东西、越是新的市场,大家越看不明白,越不敢投钱,现在不能只是把别人种好的‘花’移栽过来培养,还要关心大量的‘种子’该如何培育。”
广东辛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健则认为,创业的外部环境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是创造好的‘土壤’,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二是有能力遴选出‘好苗子’;第三是给‘好苗子’足够的助力。”
如何遴选出“好苗子”?技术经理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这一新兴职业的职责,就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等相关服务。
作为一名技术经理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席技术转移官吴凯表示:“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的关注点是让成果通过作价转让、入股、许可使用的方式进入产业端。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告诉我们科技与产业必须从源头就紧密结合,从原始创新阶段就必须紧跟产业需求,就像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两条链一样,产业和科技必须是麻花状相互紧密缠绕,而让二者产生粘连的大量‘氢键’就是技术经理人。”
然而,目前这种“伯乐”还很稀缺。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聂飙撰文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共420家,从业人员总数近5万人,其中专职人数仅2万余人。精通技术、法律、知识产权、商务、管理、财务等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普遍问题,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意义重大。
广州实践
探索需求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扣紧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个链条,近年来广州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同向发力。
在需求端,广州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实施“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组织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活动,对市内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项目视为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予以“认定立项”等。
在供给端,广州不断强化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活力。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成果转化类职称等方面作出突破探索,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高校、院所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重点高校院所,面向重点产业集聚要素资源,在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等创新区域布局建设成果转化基地等。
在服务端,广州着力强化专业服务队伍和优质技术市场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服务载体不断涌现。持续培育技术经纪人,激发技术市场活力,积极为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找技术、找资金、找市场。
同时,广州也正发挥广州科创母基金贴近资本市场的优势,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远,以投资促成果转化。
调研建议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过程,要想跨越两者之间的鸿沟,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创业者成长链、企业育成链、成果转化链同频共振,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要通过完善企业育成链,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高科技企业,提升科技成果吸纳能力。二是要通过完善创业者成长链,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人才,孕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践行者。三是要通过完善成果转化链,构建多元协同的高效转化体系,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高效匹配。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鼓励培育高新技术经纪人、概念验证者、育苗圃和孵化器
广州如何进一步加强技术预见,识别具有重大价值的前沿技术?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建议在研究型大学重点建设若干科技创新智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前瞻性、科学性、建设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同时要加强技术预见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预见专家。 识别具有重大价值的前沿技术后,还需要高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鼓励各种新型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创新管理机制,成为高新技术经纪人、概念验证者、育苗圃和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必须担任主体角色。在2010年前后,我曾担任广东省科技厅“院线提升计划”项目的首席专家。这个项目指导和鼓励企业设立企业战略级的中央研究开发院以及制订技术创新路线图。许多当年参加这个“计划”的企业都在过去十多年里进步显著。广州要坚定走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路线,促进“科技花”变为“产业果”。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张振刚
强化概念验证,不仅验证技术,更验证市场接纳度
筛选“好种子”离不开概念验证。概念验证是科创成果转化前段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产业链验证、技术验证、资金验证等全面验证手段,不仅验证技术,更验证市场对技术的接纳度。我们需要吸收先进经验,打造出更加完备的概念验证体制、机制。
同时,中国现在有天使基金,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种子”基金。科学家拿着技术创业的时候,第一笔钱谁来出?很多时候只有科学家本人。培育好筛选出来的“种子”,应该是我们重点做的事情,不仅为“种子”出钱,更要为“种子”赋能,开拓市场、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
他山之石
“七周训练营”验证“种子”优劣
初创科技企业,值不值得投?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介绍,针对初创科技企业,国外有“概念验证”,就是基于市场需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风险,验证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这也是一种筛选科创“种子”的好办法。
华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骁介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使用了“七周训练营”的模式来验证科创“种子”的优劣。在七周时间内,NSF出资让科技创业者在全美密集旅行,向100个以上的客户介绍自己的科技成果并进行面试,从而了解这项科创成果是否真的为市场所需。通过“七周训练营”的创业者才能拿到“种子”融资。
顶级科研院所到底该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能力?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秘书长张璋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全球产业联络计划(MIT-ILP)。其中,技术经理人会了解、评估MIT教授和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和能力,高效组织企业与MIT资源的对接。企业通过支付年费的形式,获得与MIT教授沟通交流的机会。企业会对发明专利进一步开发,最终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MIT的教授专家则需要提供技术升级和人员培训等支持。一旦科研成果成功导入产业,MIT和发明者将按照合同从授权企业获得专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