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小时挺进“孤岛”

广州日报 2024年04月24日 卜瑜

救援官兵组成“人链”穿越激流。

  4月20日,韶关的天空像被雷电撕裂,狂风呼啸,大雨如注,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淹没在无边的雨幕之中。

  江湾,这个曾经以山水如画而著称的美丽小镇,因持续暴雨而导致大量山体滑坡,交通、供电、通讯中断,成为暴雨中的“孤岛”。

  江湾真实情况如何?急需救援的数千名群众是否安好?让人揪心。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肩负着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期盼与重托,武警韶关支队第一批25名救援官兵紧急出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张永建、赖亮、黄文智、陈鹏丞

  出发:“快一点、再快一点”

  救援车队快速穿行在暴风雨中。雨水在车窗上汇聚成流,模糊了外界的视线,却模糊不了这支钢铁队伍心中的坚毅。正如一名年轻战士事后回忆所言:“没有一丝的忧惧,心里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抵达江湾,马上展开救援。”

  运兵车里,气氛凝重却充满力量。战士刘世豪紧握着双手,仿佛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战斗准备;战士余青功闭目养神,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峻挑战;战士李书奇和罗佳明相互交换着鼓励的眼神,用无声的方式传递着力量。

  车行至318县道,原本清澈的龙归河此刻变得浑浊不堪,犹如一头野兽般在咆哮。路面上的洪水越来越深,迅速淹没了车轮,甚至漫过了路基,将道路变成了一片与河流相同的水域。路旁,不时有石块和泥土从山坡上滚落,让车队的行进倍加艰难。

  好不容易来到龙墩农场,道路已被泥石流摧毁阻断,车辆深陷于泥泞之中,发动机在暴雨中愤怒地咆哮着,车轮却无奈地原地打转。而此地距离江湾镇中心还有24公里。

  泥沼:“我替大家试过,泥浆水是腥的”

  “带齐装备,全体下车,向着江湾,徒步挺进!”指挥员一声令下,25名先锋队员扛着油锯、铁锹、镐头、救生绳、救生衣、救生圈、编织袋等救援器材,毫不犹豫地向着江湾继续前进。

  沿河公路原本坚实的地面,此刻变得泥泞不堪,大大小小的泥沼,让每一步前行都非常艰难,很多人一脚踩下去就陷到腰部。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钢铁队伍。在无数同龄人还在家中看着窗外风雨大作的时候,他们却在冒险疾行。

  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打湿了衣衫,浸透了鞋子,没有任何人在意。“早一刻到达江湾,群众就多一分安全与信心!”官兵们互相鼓着劲。

  天已经黑了,沿途的树木在狂风中摇曳,有的不堪重负,轰然倒下。暴雨中的山路更加崎岖难行,每一步都仿佛走在刀尖上。

  官兵们挥舞着手中的铁锹和斧头,砍断拦路的树枝,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战士王子全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战士苗杰双手被磨破了,战士林锦洪差点就被落石砸中,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决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犹豫!

  股长唐良栋行进中一脚踏空,陷入泥沼,泥浆就直没到胸口,“就像掉进黑洞般被吸了进去。”他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战友们迅速伸手把他往上拽,这才将他从“黑洞”中救出来。变成“泥猴”的他,一脸污泥中露出一口白牙笑了:“我替大家试过了,泥浆水是腥的,不好喝!”

  激流:“我是党员,我先上!”

  很快,道路已经化作一片湍急的河道。完全分不清哪是河,哪是路。一脚踏空,就会被激流卷走。

  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灾区群众的安危。“我是党员,我先上!” 作为一名入伍13年的老战士,队长段宇晨担负起了探路的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先锋队员手挽手排成一列,刚毅决然地步入汹涌的激流中,他们用铁锹、镐头、树枝在洪水中不断地试探着水深和流速,寻找着可以通行的路径。

  为了保证官兵安全高效通过,救援部队制订规定:带队干部第一个通过障碍、确保所属战士全部安全通过后,最后一个离开。分批相对集中前行,不仅确保了队伍快速前行,也保证了行进途中的安全。全程队伍至少遇到20多处山体滑坡和道路塌方。

  就这样,从4月20日10时30分从韶关市区出发,在20日20时抵达江湾镇围坪村,在21日9时40分抵达江湾镇政府。经过长达23小时的急行军,韶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和25名武警救援尖兵成为首批抵达江湾受灾中心的救援力量之一。其间,这支救援队伍仅于21日5时在梁屋村休整1个小时恢复体力,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子弟兵来了!”当群众发现一抹熟悉的橄榄绿出现时,江湾沸腾了。“看到人民子弟兵,我们悬着的心就稳了下来。”江湾镇政府宣传委员欧宇帆说,面对停水停电停网的心理恐慌,武警官兵的到来给群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我们感到了温暖、提振了信心。”

  ■ 记者手记

  “孤岛”不孤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哪里有洪峰恶浪,哪里就有子弟兵逆行的身影。武警救援部队、陆军第74集团军“白台山劲旅”等驻地部队冒险挺进灾区中心,再次展现了人民军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情怀。

  与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武警救援行动只是一个缩影。在惊心动魄的一夜,我们又一次在韶关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又一次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险情发生,江湾“断联”,无论是广东省、韶关市,解放军、武警部队还是民间组织,“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闻令而动,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向着江湾挺进。

  武江区委书记张广晖率先带着消防、应急、公安等60余人的队伍第一时间向江湾镇进发。从该支队伍发出的视频可以看到,车辆犹如在河面行舟,分不清哪是河,哪是路,许多路段人们必须在河道中清理木头树枝才能勉强行进。队伍最终还不得不在多田村弃车而行,徒步约15公里抵达江湾。

  “每隔几十米就需要爬,一脚下去最深能陷到腰,跟在沼泽一样。”韶关市消防救援支队的队伍一路奋进,所经历的滑坡、泥石流多达四五十个。

  前来支援打通江湾交通“生命线”的中铁十四局抢险队伍,由14人驾驶各类大型机械从广韶扩建工地直接赶到了江湾,他们携带了面包、矿泉水等物资在车里就餐,困了就直接在车内和衣休息,工人们憨厚地说,“我们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不要给救援添麻烦”。

  在通往江湾的县道上,各种军车、消防车、救援车、载着重型机械的卡车一度排了数公里长。为了等待道路恢复通行条件,有些从外地赶来支援的大型机械驾驶员、卡车司机一等就是数小时。司机们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随时需要随时上。”

  道路泥泞,许多车辆无法通行。来自韶关各地的越野车爱好者们,驾驶着心爱的座驾自发组织成车队,来回接送救援人员、医护人员、抢险设备、后勤物资。一名车主说,“以前车只是我心爱的玩具,只有这几天,才是它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以上种种激荡人心的场景,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惧艰险、不畏苦难的英雄气概,自古就有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奋斗精神。这种熔铸进我们血脉的文化基因,正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

  灾害不能让我们屈服,我们终将战胜灾害。

  数说

  截至4月22日17时,省市共出动各级消防、武警、驻地部队、综合应急救援、公安、矿山救援、医疗救护等约1000人,调度直升机32架次、大型机械和大型车辆150余台,携带卫星电话、医疗物资、应急通讯设备等救援装备,通过徒步绕行山路、机械清障道路等方式进入受灾点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广州日报聚焦全省持续强降雨A1123小时挺进“孤岛” 卜瑜2024-04-24 2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