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对海陆空枢纽的空间布局、辐射网络等进行系统规划谋划

规划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

广州日报 2024年04月19日 杜娟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资料图片)

广州白云站(资料图片)

  枢纽是广州的独特禀赋,交通是广州的显著优势。在广州交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广州编制了新一轮的《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下称《规划》),目前正征求公众意见。

  面向2035,广州如何打造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毛颖接受记者专访,对广州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苏俊杰

  记者:本轮广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有什么特点?

  邓毛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统筹城市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专项规划。本轮广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现交通与国土空间利用的协调统一。

  城乡发展空间整体全面进入“存量时代”,需要加快形成“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本轮规划需要在保护和发展中寻求平衡,进一步支撑空间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一方面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要素,科学规划设施规模、标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保障重大交通设施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落地;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调整枢纽布局,搭建多层次轨道网络,完善中心放射的骨架路网,高效组织国土空间,营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

  记者:《规划》提出打造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具体有哪几方面的措施?

  邓毛颖:面向2035年,为了实现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我们对海陆空枢纽的空间布局、辐射网络等进行系统的规划谋划。

  一是规划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不断扩展面向世界的航点航线。白云机场作为国内旅客吞吐量连续四年的领跑者,我们将继续推进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谋划广州货运机场,做好空间预留,加快建设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加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CEP成员国的航线,持续巩固东南亚、南亚、非洲、大洋洲市场优势航线,积极争取欧美市场,开拓洲际航线,实现广州与全球的“12小时航空交通圈”。

  二是进一步做强广州港,拓宽面向世界的航运通道。加快南沙港五期、20万吨级出海航道等广州港航运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海铁、水铁等多式联运,拓展广州港“无水港”口岸功能,进一步扩大港口腹地,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

  三是优化城市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强化对外辐射服务能力。统筹考虑市民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格局、区域一体化进程,将市内铁路客运枢纽优化形成“一心五向”的体系,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0条铁路大通道。

  四是打造以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的“5+10+N”货运枢纽体系,通过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货运通道串联,形成陆海空大联运格局。依托铁路货运枢纽,整合广州国际港、增城西站、大朗等枢纽,形成10条以广州为链接中心的跨境大通道。

  通过建设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与网络,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速全球资源、信息、技术和人才在广州集聚扩散,以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城市赋能,推动城市能级再跃升。

  记者:作为广东省省会、大湾区核心引擎,规划上广州交通未来将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邓毛颖:目前广州与全省各城市之间每天的出行量344万人次,占全省跨城出行总量的37%,这个数据在省会城市中稳居榜首。面向2035年,广州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方案》等重大国家决策部署,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和“邻穗地区1小时通勤圈”,着力解决对外通道能力不足、供给模式单一,跨珠江口通道断头的问题,推动广州与周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立体成网,支撑核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都市圈发展格局,重点从三个层次推进交通网络向都市圈、城市群延伸:一是通过新建高铁大通道、联络线及改扩建高速公路等,建成国家骨架网络,畅通国内大循环支撑能力;二是推进跨市城际铁路、快速路等实施,强化湾区干线网络,提升极点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推进边界跨市城市轨道、市政路桥等实施,织密同城支线网络,增强通勤保障能力。

  记者:本次规划重点提及城市要构筑绿色人本的交通系统,未来具体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邓毛颖:做好交通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是关键,核心是聚焦人的需求。好的交通系统一定是供应和需求达到结构性平衡,在总体效率最优的前提下,各种交通方式各司其职、有序竞争,满足不同出行需求。

  一方面,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本轮规划专门对轨道线网进行了优化提升,重点强化南沙、东部中心内部及其与市中心之间通勤走廊上的轨道服务效率,围绕站点优化用地布局,集聚客流,依托轨道交通构建大客流走廊,逐步实现轨道网络上的职住平衡,将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让市民拥有更多的休闲和生活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道路资源再分配优化出行结构。步行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需要优先保障路权;要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化”本质,与常规公交错位发展;常规公交定位为提供基础性、公平性、保障性的出行服务,在中心区对外的大客流走廊上优先保障地面公交路权,与轨道交通形成复合廊道,在外围轨道覆盖率不高的地区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能力,与城市轨道互补运营。至2035年,实现全市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由65%提升至75%,中心城区晚高峰道路车速保持在25公里/小时以上,为市民提供更加顺畅、舒适的出行体验。

  记者:城市交通发展离不开最贴近百姓的慢行交通,本轮规划针对慢行交通的发展有什么新的亮点?

  邓毛颖:首先要营造具有城市活力的绿色街道。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升目前城市街道要素的精细化设计,让我们的“道路”向“街道”转变。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在城市中心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比例达到1:1,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推动城市道路与建筑退缩一体化设计,营造更广阔的市民交往场所,使市民可以悠闲地散步、购物、交流。

  其次,要贯通山水城田海的健康休闲慢行道。依托乡道、绿道、碧道、城市道路、滨江慢行道等,打通不同类型慢行道衔接断点,推动多道融合,彰显广州山水城田海的天然禀赋。在广州的外围地区,主要是以碧道、绿道、农村公路等为主,重点通过改造提升、新建,打造一条串联全市800多个美丽乡村、众多农业产业园、文化遗址及生态景观的最美乡村风景道网。

  记者: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是广州“制造业立市”的重要抓手,广州应如何做好资源要素支撑?

  邓毛颖:在继续强化海陆空枢纽能级的同时,盘活枢纽周边用地,引导相关联的产业向枢纽周边集聚,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导航空关联产业、临空指向性强的高端制造业等向机场周边集聚,提质增效临空经济区;推动南沙港与临港工业园、自贸试验区等联动,引导航运服务、现代物流等集聚。推进铁路站及周边综合开发建设,发展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等站城一体融合的临站经济。探索低空空域管理,完善低空飞行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为低空相关产业园区做好土地要素保障,支撑低空经济发展。围绕地铁站点,通过多元业态开发、特色空间营造等,逐步消除客流低效站点。

  记者:面对日新月异的交通技术,广州在交通规划上应如何应对?

  邓毛颖:首先要加快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交通规划决策能力。其次是要用好新技术,积极发展自动驾驶,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系统通行能力;构建“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推进地下交通与邮政快递业资源共享,盘活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动应急运输道路的规划和建设,建立更具韧性的交通系统。积极融合交通与国土空间各项数据资源,实现对交通空间的全流程管控,在空间保障上具备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交通方式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广州日报要闻A8规划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 杜娟2024-04-19 2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