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设“微专业”应防两种倾向

广州日报 2024年04月11日 付迎红

  深论

  近年来,“微专业”在高校中火了起来。“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虚拟空间文化生产与管理”……这些都是高校开设的热门“微专业”课程。(4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微专业”不是什么稀奇概念。简单理解,“微专业”就是一些辅修专业课的“迷你版”。只不过相较于传统专业课,微专业课程设置更为灵活多元。说它灵活,一来是高校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上拥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从专业定位、课程结构到发展方向大多为“自选动作”,而不必囿于“大而全”的传统学科类目规制。二来是它在课程内容和设计上更具弹性。辅修课、双学位课多数时间长、任务重,动辄需要百余个学分,微专业课就不同了,5到10门课、20个学分左右就可以修完,主打一个“极简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设微专业课程是现下高校主动直面市场的一次尝试。在部分人看来,过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总是绕不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病,再加上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亟需探索新路径。较之而言,课程内容更灵活、教学方式更多元的微专业课程,恰恰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的创新之举。因其不仅能够在传统专业课程上做增量,有效弥补传统专业设置口径过窄、培养周期过长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微专业要发挥大作用,有两种倾向须避免。

  一种是功利主义。去年某大学开设“公务员”微专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反对者普遍认为,仅靠申论写作、面试技巧这类课程内容或许能帮学生掌握更多应试技巧,可说到底还是停留在“工具价值”层面,与大学教育本身所追求的价值相去甚远。由此说开去,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本身并没有错,兼顾实用性也没毛病,但绝不意味着课程开设要向职业培训机构看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才智,才是此类课程的意义所在。

  另一种是盲目跟风。从当前的一些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微专业设置都跟热门行当紧密连接,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值得提醒的是,开设微专业不能华而不实,为赶热门、追潮流一哄而上。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对专业可行性、可持续性充分论证评估。只有站在教学育人的基点上,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微专业课才经得起时间检验、社会检阅。(付迎红)

广州日报评论A4大学开设“微专业”应防两种倾向 付迎红2024-04-11 2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