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将进厂“上班”

行业生态大会纵论“高性能低成本”
广州日报 2024年04月03日 张露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露)4月2日,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CHREC 2024)在上海举办。盛会围绕“人机共融 智造未来”这一主题,探讨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沿热点,剖析行业发展趋势,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场景率先大规模应用。

  已有整车厂出现人形机器人

  “头脑”聪明、“四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特斯拉、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纷纷布局,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等国内一批初创企业脱颖而出。高盛数据称,最理想情况下,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154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最先会在什么场景大规模应用?行业和学术界给出一致答案:工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会上表示,其实除了部分场景识别,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上主要还是做工业机器人的事情。宇树科技创始合伙人陈立赞同上述说法:“具体落地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能率先应用于能源行业,例如发电厂、变电站等地。因为这些场景相对单一、干扰因素较少、任务也相对固定。”记者注意到,备受关注的是Walker S系列已开始在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整车组装产线“上班”。

  国内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快速发展。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感触颇深,“以往,我们某产品除了钣金,全是进口,但去年的产品‘夸父’就已经实现除主控外,其他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巨变不是因为某个公司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我国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成熟。”据悉,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目前已实现产业化,专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内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浙商证券在研报中分析,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行星滚柱丝杠价值量占比约19%,目前产能主要集中于欧洲,海外厂商售价高,降本诉求强,国产厂商边际进步明显;空心杯电机价值量占比约7%,行业龙头为瑞士Maxon等,国产厂商正研发推进,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国产厂商具备优势;减速器行业则是日系厂商主导,但国内厂商关键技术已攻克,只是工艺经验积累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相关产业进一步成熟后,力矩、触觉、视觉、惯导IMU合计成本占比将不过22%左右。

  观察:

  机器人售价应与1个工人1~2年工资齐平

  尽管人形机器人新技术进展喜人,但是市面上尚无任何一家公司真正实现量产,大多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窗口期。业内人士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向高性能、低成本、可批量制造的方向发展。

  量产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售价。“这需要一分为二去看待:首先是机器人本身的售价,其应该跟一个工人1到2年的工资齐平,也就是机器人售价最好是在10万元人民币以内。”陈立会上如是认为。浙江大学教授熊蓉表示,面向未来,亟需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核心零部件、关键部组件和整件产品。

  这也意味着,要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仍然任重道远。

广州日报经济A12人形机器人将进厂“上班” 张露2024-04-03 2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