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开工第一天,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强烈信号;次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之进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吹响向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的冲锋号。
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关键动力在何方?如何强化这一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近期,他把多年来的实践和思考成果,相继凝结成《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问题 打通样品、产品、商品演化路径》《弘扬企业家精神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三篇文章,尤以第三篇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日前,王桂林接受记者面对面采访,分享三篇文章的内在逻辑和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的实现路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问题是什么?是可供有效转化的成果不足。”访谈中,王桂林直言。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不明确、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不充分,导致我国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匹配,转化效果不理想。
如何解决这个真问题?调整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当务之急。他谈到,一是科研并非都以转化为目标,强调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是指“技术成果”,而非“科学成果”。二是高校院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大多处于论文或实验室验证阶段,远未到能直接应用于产业的成熟阶段。同时不可讳言的是,部分科研人员在考评压力下存在把“十年磨一剑”变成“一年磨几把小刀”的情况,产出的成果和专利能用于产业化的寥寥无几。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衔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推动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实施者,是企业。”王桂林强调。
因此他呼吁,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样品、产品、商品的演化路径,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驱动模式。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匹配?王桂林建议,从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同向发力。
一是“需求端”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确立企业“出题人”“阅卷人”角色,探索龙头企业“包干制”,由政企共同出资,赋予龙头企业资金分配权、路线决定权、团队组织权,牵头组织开展企业需求类科研攻坚,推进研发、转化活动一体化进行,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二是“供给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产出动力。明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定位,遴选出适应企业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和合理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模式。
三是“服务端”加快培育专业化服务市场。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作为链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政府的纽带,将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推向市场。
企业家是最有希望推动经济转型的力量
今年是“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开局之年,到2035年,广州的经济总量要翻一番。“再造新广州,不可能是原来的简单叠加,一定是依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王桂林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增量”,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一“变量”,实现产业科技化或科技产业化。“靠谁来做这个事情?是要靠企业家。”
他引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展开道,创新具有周期性,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会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使经济发展的核心投入要素发生变革,市场资源在新均衡中得到更高效的配置,从而引领技术革新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比如说,从马车到火车再到汽车,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经济就是这么增长的。”
纵观历史,企业家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有效市场的组织者、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是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企业家能够利用创新打破旧有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是最有希望推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关键作用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作为科技部门管理者,王桂林看到,科学家在社会上受到全面的尊重,能够在一个稳定的预期下安心开展科学研究,对我国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同样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家目前所处的生态还有待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群体,由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对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信心不足。
他呼吁道,支持企业家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需要全力营造一个适宜企业家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良好生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推动企业家成为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引领者,助力我国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迈进。
营造一流企业家成长生态的四条思路
在王桂林看来,提振企业家信心,需要用更大的精力、更实的举措推进制度创新,营造一个可预期的一流企业家成长生态。何谓一流企业家成长生态?他认为应包含“保护企业家权益、保护公平竞争、政策不能变”等核心点,并进一步提出四条思路:
一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用法治化建设保护企业家权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统筹国家各机关部门职能。王桂林建议,立法机关加快出台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机关应强化对侵害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纪检监察机关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罔顾民营企业家正当权益的行为予以纠正和责任追究,此外,应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等创新收益的保护。
二是一碗水端平,用公平竞争机制释放企业家潜能。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一碗水未端平”,不仅打击了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国内循环的有效畅通。王桂林建议,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民企在市场准入、投资准入、使用生产要素上的平等地位,在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非禁即入;同时强化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的公平竞争原则,大力清除公共部门投资和采购中的针对民企的各类歧视性做法,保障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享有平等待遇。此外,设立国有企业家市场选配机制也是尊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是城门立木,用稳定的政策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王桂林强调,稳定的环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更加长远的眼光,增强冒险的底气和勇气,这是企业家创业创新创造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持续回升的关键保障。当前,要恢复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推动实现政企合力,需要维护好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他建议,政策制定落实者,应注重长、短期政策相结合,新、旧政策合理衔接,同时强化精准政策储备。有关民营经济平等地位和民营企业家权益的落实举措,应合法化、制度化地固化下来。
四是筑巢引凤,用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王桂林认为,适度的容错空间是企业家开拓进取的环境基础,也是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前提。他建议,对国有企业家,应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支持他们加快改革创新;针对小微民营企业合规意识与能力较弱的问题,可推行对于经营主体无主观恶意的轻微违法行为视情况予以免罚。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王桂林提交提案,建议将“11月1日”确定为我国“企业家日”,推动形成尊重、关怀企业家的广泛认知,鼓励企业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承接使命、勇立潮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了解到,2月21日由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召开的立法工作座谈会透露,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将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等民营企业核心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