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经历人生百味,回到四季三餐

广州日报 2024年01月29日 孙珺

《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封面

  古往今来,懂吃会吃的人比比皆是,懂吃会吃的还会写的人也不少,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清代的袁枚、曹雪芹,近现代的唐鲁孙、梁实秋、汪曾祺、高阳等。这些写美食的文字,有的专注于厨艺的精细,有的专注于氛围的吸引,常常让人食指大动、口舌生津。而汪曾祺先生别具一格。他特别在哪里?其实正是,不特别。

  怎么个不特别呢?举个例子,有人曾问《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怎样才能把美食拍得如此诱人?他说,除了一些电视技巧之外,“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在努力地往汪老的方向上靠。在经历了人生百味之后,回到日常的四季三餐,能够这样简朴、平淡,才是最动人的。”

  经历人生百味,回到四季三餐,简朴平淡最动人。这正是汪曾祺美食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这本书的精髓。

  翻遍这本书,没有见到任何名贵食材,有的都是家常小菜、寻常小吃,却让人唇齿生香念念不忘。这是因为,一来汪老是真爱吃,几乎没有他不吃的东西,对吃充满好奇和热情,有孩童一般的清澈;二来,在他心里,吃喝就是一种文化。所以他认为“肉食者不鄙”。谈起食物背后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诗词歌赋,他都如数家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二者自然流露,就让整本书生机勃勃、妙趣横生。而让普通读者都能领会其妙并沉浸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汪曾祺独特的文学语言。

  作家阿城曾说:“汪曾祺的白话句子,成精了,随手便是。”汪曾祺自己也说:“我的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就拿书中收录的他的名篇《端午的鸭蛋》来说,“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看起来平平常常,如果你读出声来,就会发现有非常舒展的韵律,流畅中带着亲昵,似乎是一个朋友在对你娓娓道来。再比如,他写云南的菌子,“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寥寥数语,从“这种东西也能吃”到“这东西这么好吃”,活灵活现,最平常的文字跳跃在他笔下焕发出最灵动的生机。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要写关于美食的文章,他说:“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是啊,多好呀!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阅读A16书评 | 经历人生百味,回到四季三餐 孙珺2024-01-29 2 2024年0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