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世代守护“小鸟天堂”

天马村村民自发组成护鸟队 祖祖辈辈守护候鸟
广州日报 2024年01月29日 于涛、黄文生

天堂护鸟队在巡视中。

自由自在的小鸟

  进入腊月最寒冷的时节,记者乘船驶入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天马村的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大榕树”徐徐映入眼帘。已过不惑之年的护鸟队队员陈兆满一边驾船娴熟地穿梭在榕树林里狭窄的河道并说:“你看前面的这些是灰鹭,我们当地人叫夜游。它们晚上捕猎,白天正是它们的睡眠时间,我们要尽量避免打扰到它们休息……”

  陈兆满是土生土长的天马村人,18岁时,他就进入小鸟天堂守护这棵大榕树与护佑村子的“仙鸟”。“我们天马人祖祖辈辈守护着‘小鸟天堂’,不能砍树捕鸟。”看着“小鸟天堂”里自由飞翔的鸟儿,陈兆满介绍,坐落在有着1万多人口的天马村,“小鸟天堂”这片土地与天马村已经共存了400多年。数百年来,一代代天马村民组成了护鸟队,让这棵大榕树一木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在这里栖息的候鸟增加至2万多只,这些候鸟成为“常住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它们与天马村民一起,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涛、黄文生

  百年传承:爱树爱鸟是天马孩童学习的“必修课”

  小鸟天堂位于新会天马村,其主体是一棵长于明末清初的水榕树。经年累月,榕树独木成林,覆盖面积达1.3万平方米,林中栖息着2万多只候鸟,鸟树相依。“天堂护鸟队”志愿服务队伍的前身,正是天马村民间志愿护鸟队。数百年来,一辈辈天马乡亲坚守乡规民约,守护着小鸟天堂,一代代侨乡人民凝聚各界力量,让爱鸟护树传统深植时代,爱树爱鸟始终是天马孩童从小学习的“必修课”,爱护自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陈兆满告诉记者:“爱树爱鸟是传承数百年的村规民约,伤树捕鸟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在天马村长大的陈兆满,从小就受这些村规习俗耳濡目染。小鸟天堂因防治水患而生。天马河与外界江河相连通,河水长驱直入,湍急的水流对民众的生活、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明朝万历年间,为了阻挡来势凶猛的河水,天马人祖先在河口处沉下了一艘沙船作为沙洲。当时,挑沙的船工随手将榕树枝插在沙洲上,榕树枝开始在沙洲上生根发芽。陈兆满说,直至榕树越长越大,树茂而鸟栖,天马人立下严明乡规。严厉苛刻的乡规、口口相传的祖训,使得天马人对“爱鸟护树”心怀敬畏与责任。

  记者发现,在天马村祖祠横梁、门楣等多处都雕刻鸟儿作为吉祥图案,部分古民居的屋檐上也有不少鸟类的雕像图腾。天马村的陈氏宗祠称“务本堂”,位于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西北角,二者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祠堂横梁、门楣等多处都雕刻鸟儿。陈氏族谱也有明确的记载,“若扰鸟伤鸟者,勿论老少贵贱,皆以亵神者大逆不道治罪”。过往,若市面有人贩卖鹭鸟,即使价格不菲,村民见之必买下并放生。在天马人的保护下,榕树根枝交错相连,已无法辨认主干,形成独特的树相。茂盛的榕树为鸟类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而濒临南海及纵横的河道水网又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鱼虾食料,逐渐成为“小鸟天堂”。

  新中国成立后,天马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召集十余青年,组建民间志愿护鸟队,开展了巡逻护鸟活动。“每个天马人都是护鸟队的一员。”陈兆满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外来人到这里捕捉小鸟,“小鸟天堂”的鹭鸟一度减少。“那时候,10多名护鸟队员昼夜不停,队员们分成了几个小组,24小时在各个偏僻的位置守点,收缴了一批用于诱捕小鸟的网具,发现了10名非法捕鸟不法人员。”陈兆满说。1997年,江门市制定《新会市保护小鸟天堂雀鸟暂行管理办法》,用立法途径明确了保护小鸟天堂的路径。会城等8个镇成立了保护“小鸟天堂”雀鸟领导小组。这时,护鸟巡逻队又在“小鸟天堂”北面放活鱼饲养雀鸟,在岛上重新种上榕树、木棉树等植物,查酒楼,缴民枪,“等鹭鸟回来”成了村民们共同的愿望。2021年底,小鸟天堂顺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

  薪火相传:一代代护鸟人精心守护

  去年12月27日,在2023中国侨都(江门)观鸟生态节上,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向来自江门各地的护鸟志愿者组成的“天堂护鸟队”授旗,“天堂护鸟队”队长叶健彬接过旗帜。叶健彬来自新会天禄村,担任“天堂护鸟队”队长一职。2021年,他入职小鸟天堂景区旅游公司。“骑着摩托车围着整个景区来进行巡查,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联合景区做类似于爱鸟周之类的宣传活动。”叶健彬说。

  今年26岁的叶健彬长得敦厚壮实。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在新会长大,在汕头读完大学就在当地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在读大学之前,其实因为一直都生活在新会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但是当人一旦离开了一个地方,那时候我才感觉到,原来我那么热爱它……”经过深思熟虑,从教两年后,叶健斌辞去教师的工作,投入小鸟天堂的怀抱。

  “当我小心翼翼捧起奄奄一息的夜鹭时,依然能透过它柔软洁白的羽毛感受到它的体温。当我感受到它的温度的时候,一下子就屏住了呼吸,手也微微颤抖起来……”讲述起他自己第一次救护小鸟的过程,叶建斌依然显得有些激动。去年5月份的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当叶健斌和护鸟队同事进行例行巡视时,发现一只受伤的鹭鸟。经过精心护理,这只奄奄一息的鸟儿回归了大自然,这激发了他护鸟爱鸟的热情。

  据了解,“天堂护鸟队”也一直在努力探索中。从上世纪末为恢复生态而采取的植树引鸟、投鱼饲鸟措施到如今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护鸟队也经历了漫长的学习与探索过程。“鸟是天生天养的精灵,我们尽量不去干涉他们的生活习性,包括它的繁殖,觅食,迁徙,我们都不干涉它,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它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至于在这个环境里面,它们想要去干什么,愿意留还是愿意走,我们都不做过多的干涉。”

  如今,在陈兆满,叶健斌等一代代护鸟人的守护下,江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江门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鸟天堂”。

广州日报广东A11他们,世代守护“小鸟天堂” 于涛、黄文生2024-01-29 2 2024年0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