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外服务和引导”入选广州市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2024年,广州将实现每区至少有一个心理健康服务阵地;发动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专业咨询师,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公益行动;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很高兴看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议题被提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其中有我的一票。”走出会场,市人大代表王靖夫笑道。
记者了解到,为回应民生需求,广州先行先试,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立法。目前,《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已进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而在刚落下帷幕的广州两会时间里,多位市人大代表就此议题展开了热议,从家庭、学校、社区、医院等多个维度建言献策,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分析科技赋能心理健康防治的新趋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刘春林
家、校、社会共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在她看来,要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学校角色、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缺一不可。
今年市两会期间,陈武提交了《关于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建议》,有针对性地从上述几个方面建言献策。她认为,家庭可以与学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建立起一个支持孩子心理健康的网络,通过开展联合活动、培训和资源共享等方式,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支持。
广州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学锋则建议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治疗等服务。政府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此外,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问题,同时应当为社区提供足够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家校合作方面,他建议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座谈会等活动,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建立家庭成员心理互助体系
“心理上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多位代表认为,对学生而言,家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至为重要。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青少年亲密关系的发展。
近几年,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就予以关注,切断问题发生的源头?陈武建议,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心理互助体系,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帮助和理解,包括夫妻之间互相支持、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等。
“建立起家庭互助体系,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陈武指出,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应提供支持和理解,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困扰。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建议。此外,她认为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家长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教育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一所中小学都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
陈武和李学锋都提到,为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每一所中小学都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学生个别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该咨询室可以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经过培训的教师负责。“在学校要识别出较高级别的心理健康预警学生及其家庭,并及时向其对应的街道、妇联报备,街道、妇联建档后要安排相应级别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做个案进行辅导和跟踪。”陈武说。
还有多位代表建议,学校可定期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主题班会、心理健康周等,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三甲医院精神科室可开设学生绿色通道
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路上,社区也不能缺位。李学锋建议,在每个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提供家长培训和咨询服务。“这些中心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向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技巧,确保每位家长都能获得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
陈武则认为,可以通过社区居委等开设免费的心理健康援助中心,招募符合资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或精神科医生做公益服务。
在及时治疗方面,陈武建议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室开设面向学生的绿色通道。“当学生出现高级别预警信号,需要及时就医时,可由学校出具证明材料,学生家长凭借证明材料,就可以到医院精神科室优先就医,以便加快就诊的速度。”
引入人工智能创新心理健康防治工作
随着社会环境、亲子关系、课业压力等日趋复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新特点、新趋势。“传统的防治措施及形式难以完全适应,需要引入高科技实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机电技师学院教师庞春建议,在中小学生(包含技校、中职)心理健康防治领域引入数据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
“大数据、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发现、预防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具有采集分析数据客观、真实的特点,能有效避免传统线下疏导、问卷调查等手段采集数据导致的失真问题,能有效化解被访者的心理负担,尽量让被访者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庞春说。此外,这些高科技在干预、治疗潜在患者方面具有更准确、高度隐私、更高效的特点。通过将高科技与传统线下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结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达到“1+1>2”的效果。
庞春建议,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治的运用、发展纳入相关法规。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相关科研投入力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培育、引入、吸收、消化各类高科技,加快试点工作,实现广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工作的创新。此外,建议政府财政对相关技术、产业予以更多扶持及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