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百期粤韵 读千年羊城

广州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张忠安

《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图书

  云山珠水广州城,城脉绵长,文脉赓续,商脉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广州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挖深挖透、发扬光大。

  从2022年1月开始,《广州日报》在报纸版面开设《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专版,进行岭南文化传承弘扬的新探索,如今已经迈进第三个年头,今天迎来了第100期。

  《粤韵周刊》甫一面世,就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影响力已经走出广州、深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内容还被海外媒体刊登。转眼间,粤韵已到百期。接下来,《粤韵周刊》将继续书写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展现广州的万千气象,书写广州发展的美好篇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安

  穿越千年追根溯源 散发今日时代气质

  串珠成链 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气质

  《粤韵周刊》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文章深挖岭南文化,将散落在广州各个角落、各个领域的历史遗迹、历史故事、生活传统等文化现象有机串联起来,从源头探寻那些至今仍闪烁光芒的人文精神,解读城市变迁和社会发展。

  昔日广州有诗云“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三塔,指的便是莲花、琶洲和赤岗三塔。“三塔”均修建于明代,雄踞珠江水道近四百年,历经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粤韵周刊》穿越历史,将“三塔”耸立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过去娓娓道来。今天,“三塔”依然雄踞珠江畔,虽然没有了灯塔的功用,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精神依然在延续,在“三塔”之旁,又崛起了广州塔、广交会展馆等一系列新地标,他们是广州新的光荣与梦想。这样的文章,不是故纸堆里的故事,而是散发蓬勃的时代气质。

  广州在云山珠水的怀抱中成长,住在这里的人们往往难于想象,千万年前白云山和珠江的面貌,《粤韵周刊》带着读者一起穿过悠久岁月,讲述真正意义上的“白云山”形成于约6000万年以前,蜿蜒穿城的珠江也曾是一片茫茫“巨浸”。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白云山与广州城、广州人和谐共生滋养彼此,绵延千年,仍不曾改变。珠江自秦代以来,也历经沧桑巨变,逐渐由“海”变“江”,最终“蝶变”成如今的样子。但无论珠江如何变迁,广州人“逐水而居、临水而灵、靠水而生、得水而兴”的生活方式不变。

  读者反馈说,《粤韵周刊》把历史写活了,帮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源于生活 富含岭南风情与人文精神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粤韵周刊》自开办的那一天起,就坚信“精彩源于生活”,也唯有此,才能与读者同情共振。翻开《粤韵周刊》每一期写的都是熟悉的事物,身边的事情,老火靓汤、一盅两件、粤菜、粤剧、古街古巷……看似生活,却又是文化,韵味无穷,背后更是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为了煲好一罐汤,愿意从选料、配料,到火候把控,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外地人看来不可理解,但广州人却乐在其中。广州人为什么对汤有如此追求?其中又蕴含了什么样的城市文化?《粤韵周刊》就是从广州人至爱的靓汤中,探寻它最初的样子,梳理它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轨迹,提炼出靓汤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广州人对人生的态度——追求“够味”“够鲜”“够新”,广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蕴藏于这一口“头啖汤”中。过去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

  如琢如磨 无数次修改直到“过关”

  两年来,《粤韵周刊》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版面,犹如玉器雕琢,不过关的稿件、版面宁可推倒重来,一稿、二稿、三稿……直到“过关”为止。逢源街的稿件就是个案之一,起初,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逢源街道辖内的耀华大街,因为这条110米的街巷里,竟然有70%的建筑都是文物保护建筑。记者以此完稿。后来发现在这一带,几乎每一条街巷、路名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传奇故事,都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我们将写好的稿件推倒重来,将视野从一条古街巷,拓展到整个逢源街道辖区,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一篇汇聚集体智慧的《逢源街左右逢源 满洲窗映照传奇》稿件才出街、上线。

  为了一篇端午龙舟的稿件,记者蹲在猎德涌旁,等候了一个多小时,采访训练归来的猎德村村民。在得知荔湾泮塘要举行起龙仪式时,马不停蹄赶到泮塘直击传统起龙仪式,并采访村民深入了解起龙、龙舟景的民俗。此后,又连续一周跟进黄埔区、荔湾区村落的龙舟赛备赛情况,先后采访多位广州街坊,深入挖掘传承千年的岭南龙舟文化,数易其稿,完成《众人奋力潜龙出水 力争上游和睦四邻》报道。稿件刊登后,立即得到多方好评。

  海内外转载 合集成书辐射更多读者

  正是如此,《粤韵周刊》在海内外都获得认可。香港《星岛日报》在报纸版面已经转载《粤韵周刊》稿件90多期,澳门《澳门焦点报》也刊登了70多期。香港的星岛环球网、澳门的《莲花时报》客户端、澳门头条App等新媒体则是期期转载。同时,《粤韵周刊》的作品还出现在巴西、法国、意大利、塞浦路斯等的媒体上。

  为进一步让《粤韵周刊》辐射更多读者,2023年8月,广州日报依托《粤韵周刊》,出版《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图书,浓缩粤韵精华,读懂广州千年历史文化。一位读者表示:“这本书读起来很过瘾,许多独特文化、民俗故事,读来非常有意思……翻看起来,有一种穿越古今,在漫长历史长河漫步的轻松与喜悦。”该书籍在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中摘得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奖项。

  专家好评

  犹如读懂广州的好书

  《粤韵周刊》推出后,很快就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他们认为,读《粤韵周刊》,犹如品读一部广州历史人文的“好书”,能唤起粤籍华人华侨的记忆与乡愁,为今天广州城市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广府民俗专家曾应枫读后说,广州日报《粤韵周刊》就像一部广府百科全书,用优美的文字加精美的图片,从历史的典籍到现实情景的交融,引导着读者一步步地去探寻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带领读者追寻广州文化的根脉,唤起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广州,很好地展示了广州的城市文化精神,增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辐射力。

  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海外区行政总裁及海外版总编辑邝景廉表示,《星岛日报》以转载《粤韵周刊》的版面,向海外推广广府文化而荣幸,这让《星岛日报》海外版既有宏观的国家发展大事,也有微观的故土民俗风情,还有具象的暖心人物故事,让读者即便远在海外万里,也与家乡同心相连。

  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执行总编辑黄晓东说,《粤韵周刊》成为一座连接起海外华人华侨与家乡的情感桥梁。

  读者点赞

  自豪满满更爱广州

  《粤韵周刊》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留言充分表达了对《粤韵周刊》的认可,有人线下追看每一期,成“铁杆粉丝”。

  很多读者读完《粤韵周刊》后,直呼“受益匪浅”“涨知识”“期待更多”。有读者在广州中轴线稿件下留言说:“格局高远,连接古今,有高度,有广度,点赞!对广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文章!”在“一盅两件”稿件后读者留言“好文。一个‘叹’字,道尽了广州人懂生活、爱生活的乐天态度,广州人的精气神,那豁达与包容的人生态度,尽在这一斟一饮间,一抿一品间。”还有读者写道“喜欢这样的文章,很详细地介绍了广州的古往今来变化,广州的历史变迁形态如同一幅新青山绿水长卷画,徐徐在我眼前展开”。

  有读者表示,通过《粤韵周刊》,他们重新认识了广州,充满自豪感。读者“海䐁”留言说,自己是一位大山里的孩子,带着梦想,1994年春天,走出广州火车站,“之后去了上海、北京,到2008年真正定居广州,广州在我心中永远都是最好!”还有读者留言:“广州真的是一座包容之城,感谢广州,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你是我的第二故乡!”“广州,一座让你有归属感的城市!很荣幸成为新广人中的一员。”满满的自豪,激发起读者建设广州的热情,有读者这样写道:“传承好文化,更需要不断去创新!兼容并蓄,活力四射才是我们大广州的本色!”

  《粤韵周刊》还拥有一批年轻的“铁杆粉丝”。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招子贺便是其中一位。2022年夏,招子贺在社工服务站实习期间,无意中翻阅到《粤韵周刊》,立即被吸引。用他自己的话说:“甫一阅览,便被箇中那起承转折的结构、荡气回肠的内容所深深震撼。”这位大学生追随《粤韵周刊》的历程也由此开启。如今,不仅他的微信朋友圈充满浓浓的“粤韵”味儿,还亲自为《粤韵周刊》选题出谋划策,提供素材。招子贺说,《粤韵周刊》勇于大胆创新,突破时空限制,挖掘广府文化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史实,既回望悠长历史,又绽放时代光芒,力呈广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完之后让他更爱广州。

广州日报要闻A13品百期粤韵 读千年羊城 张忠安2024-01-17 2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