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万人成讼率”1.55%,连续两年同比下降;40.4万起纠纷引入诉前调解、24.5万起成功化解于诉前;全市法院新收案件数在2022年同比下降9.6%的基础上,再同比下降6.7%,收案降幅位居全省第一——诉讼案件是社会矛盾纠纷的“晴雨表”,也反映着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
如何书写好新时代的“司法为民”答卷?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市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内外衔接、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诉源治理格局。以能动司法做实诉源治理,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线上调解、就地解决,以不懈努力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盼,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正根表示,广州法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前端、治未病”,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深入探索超大城市诉源治理“广州路径”,全力以法院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图/魏丽娜、谭鹤欣、彭勇
源头化解:纠纷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
随着从化吕田镇莲麻村旅游在全国打响了名声,村民纷纷跟随乡村振兴的步伐,建民宿、办餐馆。不过,村民潘广在建好了民宿后却犯了难。
原来,民宿旁边有一个土坡,一下雨,土坡的泥土就滑到了民宿的后墙,导致房屋渗水返潮。土坡涉及的土地是同村人陈平的,对方拒绝协助清除塌方泥土。一筹莫展之际,潘广想起了吕田法庭。
吕田法庭经调查走访发现,原来潘、陈两家在上一代就因建房的问题产生矛盾,如今矛盾逐渐加剧。村委调解不成后,向“三人调解小组”求助。吕田法庭干警和村书记、村调解员分别走访两户人家,由法官为他们分析了双方行为的法律后果,经过调解小组共同努力,双方同意坐下来好好谈,最后达成了双赢的调解协议,二十多年的恩怨一朝化解。
目前,吕田法庭与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和辖区23个村居委建立了法律服务专线,各村居群众发生纠纷时,可第一时间通过专线启动“三人调解小组”调解机制,也可以通过广州法院在线多元纠纷化解平台(以下简称“ODR平台”)进行调解。
这是近年来市法院推动司法职能“前移”,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立足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我们注重向基层倾斜解纷资源,通过在镇街、村社设立法官工作室、联络站,法官入驻园区调解室、老兵调解室等形式,在全市建立了204个基层解纷站点,法官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联动化解等服务。”市法院立案庭庭长张筱锴表示,“以此推动纠纷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解纷服务。”
矛盾化解于基层、解决在萌芽,在当事人层面,节约成本、避免矛盾激化;在法院层面,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在社会层面,可以提高解纷效率、完善社会治理。
市法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督促作用,推动“万人成讼率”指标纳入法治建设考评,进一步压实诉源治理责任。2023年,全市万人成讼率1.55%,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自2022年以来连续两年实现同比下降。
前端发力:四成以上纠纷在诉前过滤分流
“调不了的,对方根本没有诚意,我们要求立案!”因多番沟通后乙公司仍未付款,甲公司遂向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乙公司支付货款及逾期利息,共计6568万元。
“先搭桥试试。”法官与特邀调解员组成调解团队并对案情分析后认为,矛盾并非不能化解。经沟通,当事人双方愿意尝试诉前调解。经核对,双方对合同金额并无异议,但对债务的履行能力及履行方式上存在较大分歧。
“我们就希望对方赶紧付钱。”“我们不是不想付钱,只是暂时周转不了,希望能谅解,给点利息优惠。”一时间,双方争执不下。考虑到双方在不同省份,调解团队组织了背对背调解,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要调解就得有能行得通的解决办法。”调解团队提出“部分让利、分期支付”的建议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协议订立后,乙公司按约定准时分期偿还债务,两家企业生产经营均保持正常。
在这起标的巨大的合同纠纷案件,法院将审判力量在诉讼前端发力,让陷入僵局的矛盾实现了低成本、一站式解决,案件的处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市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不断深化多元解纷机制。
诉前调解产生了实打实的效果:2023年,广州法院将40.4万起纠纷引入诉前调解,24.5万起成功化解于诉前,诉前调解成功率达60.6%,涉及标的额567.7亿元,四成以上纠纷在诉前过滤分流。
司法建议:个案“治标”与制度“治本”并举
“咣……咣……咣……”2021年8月起,每到深夜,家住海珠区的蓝小姐一家就被楼板下传来的规律敲击声惊醒,不堪其扰。家中老小无法正常休息,被迫搬迁到他处居住。
后来,蓝小姐想起和楼下邻居曾发生过矛盾,推断是被邻居故意用震楼器“打击报复”,于是选择了报警。
公安部门和社区居委调解无果后,2022年6月,蓝小姐到法院起诉。经过法院介入,被告停止使用震楼器制造噪声,案件以原告申请撤回起诉了结。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生态城法庭副庭长董广绪认为,能够随意购买到震楼器或者隐性震楼器产品的互联网平台,也成了噪声纠纷的“帮凶”。2023年4月,海珠法院向某互联网平台发出司法建议书,并得到积极反馈。
目前,相关互联网平台已对出售震楼器等设备的网络店铺进行屏蔽、下架和扣分处置,并设置禁搜关键词,与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共同构建有效的声环境保护机制。
“抓实诉源治理,决不能由法院唱‘独角戏’,要在党委领导下推动各类调解力量协同共治、优势互补。”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耀庭表示,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成矛盾源头治理。
2023年以来,广州法院深入思考类案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向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发出司法建议413份,收到反馈396份,95.88%得到反馈、采纳,进一步深化司法建议运用,带动重点领域新收案件回落,实现个案“治标”与制度“治本”并举。
一站调解:“启德谐和”解纷中心搭建多调联动平台
一起涉4家公司、标的额高达8亿元的股权转让合同纠纷,通过21天诉前调解成功。当事人欣喜地表示,没想到调解效率这么高,还节省了400多万元的诉讼费。
在一件标的额4亿余元的借款合同纠纷中,市法院和调解组织充分利用ODR平台和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一日内在线完成从调解、签订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听证到送达裁定书的全流程。
近年来,市法院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3年2月,广州法院“启德谐和”解纷中心启动,通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力量,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源头化解。
为顺畅实现诉调对接,广州法院“启德谐和”解纷中心与诉讼服务大厅相互贯通,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有7名常驻专职调解员提供调解服务。
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138家单位的“法院+”纠纷化解大格局,设立劳动争议、家事纠纷等12类76个调解室,形成内外衔接、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诉源治理体系。
中心融入5G智能虚拟法庭等广州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在线解纷效能。截至2024年1月,已有340家调解机构、3045名调解员入驻ODR平台,实现纠纷调解全流程线上完成。该平台设置了30日调解期限,到期未成功调解案件将自动转入立案系统,杜绝“久调不立”。从2020年上线至2023年,ODR平台累计在线调解纠纷超80万件。
“‘一站式’多元解纷的集成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不断释放,‘抓前端、治未病’成效不断凸显。”杨正根表示,2022年,广州法院新收案件实现11年来首次回落;2023年新收案件数再同比下降6.7%,收案降幅位居全省第一。
数说
2023年,广州法院将40.4万起纠纷引入诉前调解,24.5万起成功化解于诉前,诉前调解成功率达60.6%,涉及标的额567.7亿元,四成以上纠纷在诉前过滤分流。
2023年以来,广州法院向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发出司法建议413份,收到反馈396份,95.88%得到反馈、采纳,进一步深化司法建议运用。
截至2024年1月,已有340家调解机构、3045名调解员入驻ODR平台,实现纠纷调解全流程线上完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