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鲁迅纪念馆
内山书店旧址内部
“我叫周树人。”
“哦,您是鲁迅?久仰大名。我知道您从广州来到上海,但是我不认识您,真对不起。”
1927年10月5日,鲁迅从广州许地搬到上海虹口的第三天,就专程前往当时在虹口售卖进步书籍的内山书店买书,以上这段对话,正是鲁迅和书店老板内山完造初次见面时留下的,如今这段话已被印在整饬一新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一面墙壁上。
从内山书店旧址到鲁迅公园,从鲁迅存书室至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近年来,上海的鲁迅文化元素已如“珍珠串成项链”,不断助推着城市更新,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气息,也使得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利用文化名人效应进行城市更新,上海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璐、武威、张慧琪
百年老屋记录历史
权属分散、架构杂乱待修缮
在四川北路和甜爱路的交叉路口,由书店、咖啡店、花店等组成的3层小楼——“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坐落于此,这座纪念书局与内山书店旧址互相打通。
推开书店旧址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回百年前的上海,目光所及之处,导购台、三面墙前立着的书架、书架前摆放的梯子、天花板上挂着的顶灯都依照文字记录和历史照片等一一复原,带着浓浓的历史沉重感。门旁的衣架上挂着红色围巾,是作家萧红最喜欢的标志性打扮,萧红、萧军也是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了鲁迅;角落里的八仙桌和四张藤梯是鲁迅和内山完造经常交流闲谈的位置,而书架前摆放着的梯子则是鲁迅儿子周海婴在书店里最喜欢的玩具,他常常在大人们交谈时攀爬而上……这些都是按照历史照片一比一复原的。
而从书店旧址走进“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则是另一幅景象:鲁迅的作品、照片等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楼的书架上,甚至书架上的标签都引用了鲁迅文章中的句子;二楼的一角展示着鲁迅生前最喜欢的几部影视作品封面;三楼楼梯口循环播放着有关鲁迅的电影片段。
负责整幢建筑物更新的总设计师沈晓明告诉记者,这栋三层楼房是1924年建造的,底层是商铺,二三层是住宅,房屋历经百年,有很多人居住过,至今仍有20户人家居住在其中的二楼和三楼,房子内部虽然有住户进行过翻修,但对建筑物的整体修缮,此前一直没有很好地进行过。
沈晓明介绍,当时修缮共面临几大问题:首先是房屋周围装有很多市政配电箱,而这些配电箱又负责马路上的交通信号灯;其次,底层的门店各有各的招牌,大小颜色都不统一;再次,二楼三楼的居民各自在窗前搭遮阳棚和晾衣服的龙门架,款式也各不相同,各种空调外机也挂在墙上,十分不美观,加上房屋年久失修,下雨天屋内还时常漏水;最后是内山书店旧址的产权属于工商银行,隔壁还有一间新华书店。“这样分散的权属、杂乱的外立面和内部结构,意味着建筑的更新改造需要动用极大的精力争取各个权属方的统一,才能着手设计和动工。”
鲁迅元素“以点串面”
联合改造还原“文化便利店”
沈晓明告诉记者,在修缮过程中,通过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他们很快争取到楼里20户住户对修缮工作的支持。首先,他们帮助居民解决外立面、屋顶的渗漏水问题;其次是消除建筑物结构的安全隐患,对遮阳棚和龙门架进行了统一的设计和施工,对空调外机也整体调整了位置;第三则是对房屋的排水、排污管道进行了整体更新改造。此外,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施工方还把交叉路口的信号灯管线整体搬迁,为书店改造腾出空间。
而在核心环节的修缮更新中,沈晓明团队以鲁迅元素为核心,将新华书店和内山书店旧址进行了联合更新改造。首先,对内山书店旧址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把原本被银行占据的旧址按照书店的历史原貌进行恢复,力图重现百年前的内山书店面貌;再者,设计师还将内山书店旧址与新华书店的区域进行打通和重新设计,将之打造成“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最终,我们打造成了以内山书店旧址为核心,以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为主要活动空间的‘文化便利店’。”沈晓明告诉记者,“文化便利店”正是当年内山书店的特点,它是便利店一样的书店,顾客在书店可以很方便地与知识、科学接触。当年内山完造还在书店里创办了一种漫谈会式的文艺交流模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沈晓明也按照这一理念将之融入当代生活之中。
“如今这里不光是一家书店,我觉得更是在三个层次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第一是文化需求,书店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从中攫取到无穷无尽的营养;第二,书店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人们可以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来到这里追求片刻宁静,提升自我修养;第三是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这座书店如今正成为当地人的‘会客厅’。”沈晓明介绍,经过改造后的书店,经常会邀请学者对鲁迅的生平和著作进行解析和分享,“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个藏书家,目前,我们正在修鲁迅存书室,位置在溧阳路上,距此不远。”
近年来,鲁迅的名人效应一直在推进上海的城市更新。如在山阴路、四川北路、多伦路一带打造出一条“鲁迅小道”,全长千余米。设计者围绕鲁迅在上海工作生活时的足迹,选取与其有关的场所:鲁迅故居、内山书店旧址、鲁迅存书室、鲁迅公园,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利用“鲁迅小道”将之一一串联,让市民游客能更好阅读、感受鲁迅,也彰显了上海的城市魅力和文化气息。
打造“书香会客厅”
附近居民争当“鲁迅讲解员”
“对这个更新项目的落地,附近的居民是非常满意的。”山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萍告诉记者,改造前,这幢三层小楼里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居住的空间也有限,而附近的新华书店平时也只有一些学生会来买工具书,所以整幢建筑给人以比较陈旧的印象,但经过改造后,书店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吸引了更多人前来。
“大家可以坐在一楼的咖啡馆看看书,也可以买书,听讲座。有亲戚朋友来做客,居民们也很乐意把这里分享给他们,大家都觉得这个地方现在很漂亮。”徐萍告诉记者,如今“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已成为街道的“书香会客厅”,至今已开展14场活动,不少是与当地老年人相关的健康讲座,此外,很多学术交流和党建工作也在这里展开。
“从鲁迅故居、鲁迅小道到内山书店旧址,居民们对于社区的文化认同度越来越高了。”徐萍介绍,当地还专门组建了一支28人的志愿者团队,每周五上午定期接待来访游客,向他们讲述鲁迅的故事。“这些志愿者很多都是从小就住在这里的,自发过来向游客讲解社区的历史,足见他们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书店东侧第一、第二个书架以及第二个中岛台摆放的全都是鲁迅先生的书,其中的一面书架上面,我们放的是鲁迅手稿全集。书店的这些安排其实都是围绕鲁迅先生来进行的。包括每一块区域的名称,书架上的每一块子目牌都是由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写过的字来命名设计的。”店长王文彦介绍,书店还曾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大家读鲁迅的任意一篇文章,并做读书笔记。为了这场活动,书店专门做了一个精美的读书笔记本,用《呐喊》的封面作为笔记本的封皮,定期做读书分享会。“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再读鲁迅的作品,并将得到的感悟、启发都写在本子上。”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江利告诉记者:“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将内山书店旧址活用起来,是虹口区政府一直关注的话题。借着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修缮的契机,整个项目都以鲁迅的‘大IP’来做活化,既兼顾内山书店旧址的展示和参观功能,同时又打造出现代的文化空间,读者既能够走入百年前的书店,也能在新的书店空间里获取新的精神食粮,这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江利还表示,尽管鲁迅在广州待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也在广州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只要细心挖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妥善保留历史遗存,并开发一些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找到能够与当代年轻人‘对话’的点进行IP挖掘,既能助力城市更新,也能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