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合影
华联艺术节
私立华联学院是广东省最早、全国第一批建立的六所民办高校之一,也是唯一以“私立”冠名的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在创始人侯德富的带领和感召下,一批批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不忘教育初心,怀揣火热激情,接力潜心办学,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他们坚持“名‘私’不为私”,坚持立德树人、开拓创新、校企合作,为现代民办高校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文/曾俊、林欣潼
图片由学校提供
坚持党建引领 探索现代民办高校治理模式
桃李馥郁,出自峥嵘岁月的严峻考验。1931年,侯德富出生于东北,随后赴哈尔滨外语学院攻读俄语本科、硕士研究生,通过自学精通日语,到华南师范大学(原华南师范学院)任教并与同事创立俄语、日语系。20世纪80年代,由他主持的日语节目、编译的日语书籍受到追捧,此后他帮助企业成功引进日本东芝彩色显像管技术。他亲手创办并担任董事长的私立华联学院设有商务日语专业,在校日语专业学生一度达900余人,多年来培养了4000多名日语专业毕业生,为促进中日科技与文化交流,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侯德富先后荣获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中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称号、广东省及广州市民办教育4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称号。
在探索现代民办高校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私立华联学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举办者、决策者、所有者、教育者、管理者法人治理结构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顺了民办高校党组织与学校董事会、校务委员会的关系,有效发挥了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党委书记按政策和规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充分体现,治理能力、治理效能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各项措施行之有效。
近年来,学校党建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全校10个党总支部、1个直属党支部中,最多时有7位老同志担任书记,占总数的近70%。2021年,学校表彰了23名老党员,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占78.2%,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开拓创新 “老把式”们也有大作为
199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年届退休的华南师范大学工会主席、教授、日语专家侯德富牵头,怀着赤诚的教育热情,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民族学院等高校几位离退休教授和教育工作者,借用华南师范大学教工俱乐部的几间房舍,办起了华联实用外语科技职业学校——也就是私立华联学院的前身。“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用我的知识回报培养我成才的党和人民,要退而不休,筹资兴学,培养更多建设祖国的人才,才对得起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侯德富坚定地说。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建校34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离退休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先后来到私立华联学院工作。目前共102名老教授在职。现任校领导班子的11人中,7人是老教授、老同志。中层以上干部中,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占24%以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群在教育界已打拼多年的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领航者、学科带头人、专业指导者、科研领跑者,又是教学骨干、教育管理行家、后勤工作“老把式”、党建工作骨干、宿舍管理“服务员”、关心下一代的“园丁”……在学校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坚持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高质量发展姿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强”的高质量发展雄心。
“我们把教育看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按照每朵花的花期去培养,让孩子们有最精彩的绽放。”秉持这一理念,他们一步步脚踏实地,最终办成拥有广州、清远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超一千亩的现代化大学,在校生近万人,累计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7万多人,闯出了一条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坚持“名‘私’不为私” 确保无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
侯德富教授不仅是学校的创办者和管理者,也是经年累月坚持一线教学的教育者。如今,93岁高龄的他仍然“以校为家”,潜心耕耘在三尺讲台,兼任日语教学工作。令人敬佩的是,每天早晨7点多,他便到校处理学校大小事务,进而准时上课,重点查课。在他的影响与带领下,老教授们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奋勇拼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职尽责。
在学校50多个学生社团里,有专长的老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爱好和潜能,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年届古稀的吴恒春老师,毛遂自荐直接指导多个社团,学生先后获2009年、2010年全国青少年作品冰心文学奖(大学组)铜奖,多次获得省、市级书法作品奖。2004年7月,华联学生管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荣获维也纳首届世界青年杯管乐大赛团体总分金杯和青年组金牌。2005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关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电视演讲大赛中,该校2003级法律系残疾人学生李伟俭以《足下有路》为题讲述的故事感动全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冠军。
三十四年如一日,老教授“视生如子”,始终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在学校最困难的时期,教职工三年没有拿工资,但大家毫无怨言,不遗余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造就了“名‘私’不为私”的华联典型。为让农村家庭子弟圆大学梦,学校长期实行奖、贷、减、免、助等一系列优待政策。更值得一提的是,以侯德富同志为代表的历届学校领导慷慨解囊,以自己的积蓄出手相助,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
学校不仅率先录取残疾人考生入学,而且常态化帮助残疾青少年学习知识、技能,鼓励他们重塑信心、走出困境、实现梦想,甚至提供毕业留校工作的机会以解就业之忧。在山海协作方面,学校曾举办“南粤恳亲会”帮扶韶关乳源县希望小学,举办贵州毕节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广州夏令营。山区学子借此体验了城市现代化、与在广州及附近地区工作的父母团聚。
坚持校企合作 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和精准就业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要提高办学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最重要的抓手。近年来,私立华联学院坚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优势互补,集聚大量优质企业资源,以此赋能教育教学、提升人才质量。
产教融合项目取得新突破。2023年,学校先后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进产教融合项目成功落地并获得进展,有效推进了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项目建设。10月底,学校工商管理系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项目。在2023年中国校园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广东省校企优秀管理者表彰大会和第二十六届广东省校企对接交流峰会上,学校被评为“2023年广东省校企合作优秀单位”,侯德富董事长被评为“2022-2023年度广东省校企合作优秀管理者”。在2023年第二十八届广东省校企对接交流峰会暨广东省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学校被授予广东省政行企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围绕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设置要求,协同各部门积极深入政、行、企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先后到30多家企业进行“访企拓岗”行动,积极落实相关专业学生实训实践工作。同时,学校聚焦毕业生解决求职就业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创业就业沙龙、聘请专家授课指导,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和技能水平,有效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和精准就业。
侯德富教授深有感触地说,3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养老养老,越养越老,干活干活,越干越活。退休老教授在大学新的工作岗位上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