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但这不是真的认清了自己。认清自己要与人交流,更要用心感应,不是一日之功。平日里,我爱把阅读经典和与智者交流当成“镜子”,勤于思考,用睿智的认知和道理磨洗心智。
我会用美学家朱光潜的“三此”来倒逼自己做出改变,以获取成功:“此身”提醒我,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由自己去担当,不推诿给旁人;“此时”是提醒我,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马上去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是提醒我,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地做,不用找借口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个地点去做,并利用好周围的资源。如此,我很好地解决了生活中的“拖延症”。
读书使人终身受益,此话不虚。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找自己、识自己。我时常思考王国维的“三境”: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合自身,我有所感悟——第一境界告诉我,认不清自己不用急,等书读多了,看的事多了,慢慢就会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想在哪些方面有意识地挖掘自己;第二境界告诉我,阅读是一辈子的事,读得多,唤醒自己的次数也就多,坚持下去就形成风格,也就是那个一直在寻找的自己;第三境界告诉我,认清自己,要在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潜在的自己会自然而立体地不断呈现、优化。我就这样反复对照、反复查找差距、反复改进、反复磨砺,在第一境界寻找自己,在第二境界找到自己,在第三境界成全自己。
看经典领悟得深,能够帮助我走得更远。我常用老子的“三士”作比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悟性高的人听到规律性认知,马上就会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向这个境界奋进;悟性一般的人听到规律性认知,会似懂非懂,将信将疑,做做停停,最后还可能在这种忙碌而无定性、无长性中无所得;悟性比较差的人听到规律性认知,只会加以嘲笑,不信、不懂、不做,自然无成。我深知,一辈子那么多事,懂的很难全部都做到,我不会苛求自己,而是常提醒自己:力求做上士,避免做下士,至少要做个中士偏上,激励自己不断提升。
事无巨细,悟无止境,识无穷期。长时间走得顺利的人容易高估自己,反之容易失去自信。认清自己的功夫,也是辨识他人的能力。知己知彼,在取舍和应对中守正行善,工作和生活便会顺遂安康。
(陈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