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线——京杭大运河

匠人匠心 薪火相传

广州日报 2023年10月06日 张喆 杨敏

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人民视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喆 杨敏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拥有丰富的非遗元素,一代代匠人将匠心沉于热土,薪火相传。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杭州段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两岸开放式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群落和工业遗存等组成了线性水陆空间。如今,登上水上巴士从武林门码头顺河而行,船在画中游,人在景中行,悠悠运河水见证着杭州的沧桑巨变。

  武林门——京杭大运河非遗文脉

  “武林”是杭州的古称。相传当时杭州城有一座虎林山,因吴音讹为武林山。

  武林门,则是杭州古代最重要的北城门,交通要道,军事关口。始建于隋朝,五代吴越国王钱鏐修建杭州城垣时名为“北关门”。宋高宗建都杭州,将它称为“余杭门”。明代,改称为武林门。辛亥革命后武林门被拆除。

  从前,杭州人往北远行,必须出武林门。武林门近京杭大运河,一直是商贾云集之地。每当夕阳西下,“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加上游人集宿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形成热闹的夜市场面,素有“北关夜市”之称,亦被元人列为“钱唐十景”之一。

  如今的武林街道辖区非遗文脉相当丰富,比如有流传下来的老故事:武林街路坊巷传说、吉祥寺牡丹传说、岳飞传说、武林名人传说等。还有老习俗:杭州武林方言、武林传统体育游戏、张同泰“腊八粥”习俗、桃花港水巷生态文化等。而且,武林街道还有老手艺:宫廷杭绣技艺、盘扣制作技艺、翻丝棉技艺、赵氏正骨复衡疗法、木版水印技艺、杭派书画手工装裱技艺等。杭州亚运会期间,中外游客可以在武林门码头登上水上巴士,开启一段独特的“运河时光”。

  拱宸桥:吉祥物“宸宸”的来源

  杭州亚运会三个吉祥物中的“宸宸”,代表了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

  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长最高的三孔石桥,是大运河杭州段重要的遗产点之一,是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总长98米,桥顶最高处距离河底16米, 拱是拱手相迎之意,古时帝王的宫殿叫宸,所以拱宸有着拱手欢迎尊贵客人的意思。

  2016年,拱宸桥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因位于拱宸桥桥西而得名,到处都是以文化和非遗传承为主题的书院、非遗展馆、手工作坊、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作为全国少有的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为一体的全新概念的“非遗文化”开放式展馆,这里的杭州手工艺活态馆是让人最有体验感的文化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省级非遗项目天竺筷制作技艺、油纸伞制造工艺、富阳竹纸制造及软陶捏塑、竹编、扎染等,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中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

  塘栖古镇:“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同样是大运河畔,杭州市临平区的塘栖古镇又另有一番风韵。

  作为曾经的“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古镇始建于北宋,自元代起商贾云集,蔚成大镇,至明清时更是富甲一方。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这座千年古镇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探索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过程中,持续挖掘自身的历史底蕴、文化魅力、发展动能。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在方志馆里欣赏皮影戏《大战红孩儿》,在水北街上品尝塘栖特有的美食粢毛肉圆、细沙羊尾以及各种时令糕团,在乾隆御碑前细辨乾隆帝对浙江人勤劳努力做出最高表彰的字迹……

广州日报江南忆@虎跑梦泉A4匠人匠心 薪火相传 张喆 杨敏2023-10-06 2 2023年10月06日 星期五